最近网上有个特别火的话题,说成都可能要变成“下一个上海”。这话乍一听挺唬人的,但仔细想想,每座城市不都有自己的特色吗?就像我前年去成都旅游,半夜两点还能在春熙路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那种烟火气跟上海外滩的精致感完全是两种风格。
说到经济数据,上海确实稳坐头把交椅。去年4.72万亿的GDP,相当于每天都有130个亿在流动。记得有次在上海陆家嘴吃饭,朋友指着窗外说:“你看这些高楼,每栋楼里流动的资金可能比某些省份全年GDP还多。”这话虽然夸张,但确实能感受到这座金融中心的实力。
但成都的发展速度也让人眼前一亮。去年2.2万亿的GDP,6%以上的增速,放在全国都是很能打的成绩。更让我惊讶的是,成都常住人口已经突破2140万,跟北京就差45万人了。这让我想起在成都地铁上听到的两个年轻人的对话:“现在回成都发展的人越来越多了,我身边好几个北漂都回来了。”
产业结构上,两座城市确实走着不同的路。上海服务业占比70%,已经是个相当成熟的现代经济体系。而成都53%的服务业占比,反而让人看到了更多可能性。就像我认识的一个成都创业者说的:“在上海可能更容易找到投资人,但在成都做实业成本更低,各有各的好。”
说到政策支持,成都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成渝双城经济圈…这些战略叠加在一起,带来的发展机遇可想而知。去年在成都参加一个创业论坛,听到最多的话就是:“现在政府支持力度真的很大。”不过话说回来,政策红利要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发展,还得看执行落地。
当然,差距也是客观存在的。成都GDP还不到上海的一半,这个差距不是短期内能追上的。国际影响力方面更明显,上海作为中国面向世界的窗口,那种全球城市的底蕴是需要时间沉淀的。就像我上海的朋友常说的:“在纽约伦敦能买到的奢侈品,在上海基本都能找到,这就是国际化程度。”
但成都也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天府新区、中欧中心这些平台的建设,让成都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数字经济这块,发展速度相当惊人。有个在成都做游戏开发的朋友跟我说:“现在成都的游戏公司招人,工资都快赶上深圳了。”这或许就是新经济带来的改变。
说到人才,成都的高校资源确实让人羡慕。65所高校,8所“双一流”,这人才储备在西部绝对是数一数二的。记得在电子科大门口吃串串时,老板说:“每年开学季,我这小店都能多赚好几万。”高校带来的消费力可见一斑。
不过话说回来,城市发展不能光看GDP数字。就像我成都的亲戚说的:“我们不在乎成都能不能超过上海,重要的是生活越来越方便,机会越来越多。”这话挺实在的,老百姓更关心的还是切身的获得感。
未来会怎样?我觉得与其说成都要成为“下一个上海”,不如说成都在走自己的路。就像川菜和本帮菜,你说哪个更好?其实各有各的精彩。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而不是简单地复制别人。
说到最后,我突然想起在成都宽窄巷子看到的一句话:“慢生活,快发展。”或许这就是成都的特色——既能保持自己的节奏,又能在经济发展上快步向前。这种平衡感,可能比单纯追求GDP数字更有意义。
你们觉得呢?成都能不能成为“下一个上海”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座城市正在变得越来越好,给生活在这里的人带来更多可能性。这或许才是城市发展的真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