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销量暴跌40% 被零跑反超五万辆 谁在背后作怪?

最近这车圈儿里啊,要说哪个新闻最让人大跌眼镜,估计很多人都会提到理想汽车。

就在不久前,大家伙儿的印象里,理想还是那个风光无限的新能源“尖子生”,销量榜上数一数二,尤其是那句“冰箱、彩电、大沙发”,简直成了中国家庭买车的金标准。

可谁能想到,这风向说变就变。

理想销量暴跌40% 被零跑反超五万辆 谁在背后作怪?-有驾

最新的销量数据一出来,好家伙,直接给市场来了个急刹车,理想汽车的月销量一下子掉得厉害,跟去年同期比,几乎是腰斩,别说争第一了,连前三的边儿都没摸着,甚至被之前名气没那么大的零跑汽车甩开了好大一截。

这一下,不光是车主们蒙了,我们这些平时爱聊车的普通老百姓也纳闷了:这到底是咋回事?

曾经那么火的理想,怎么突然就不香了呢?

这背后,到底是有人使坏,还是理想自己走错了路?

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事儿。

这事儿得从理想最引以为傲的产品线说起。

您看啊,理想L9、L8、L7,再加上新出的L6,这“兄弟四个”往那一站,确实挺有家族气势的。

但问题也出在这儿,这几款车,除了个头大小和价格有点区别,那前脸、那侧身,简直就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

最开始,这招确实好使,用一款成功的设计,快速铺开了市场,省了设计费也省了生产成本,让买低配车的人也能享受到高配车的外观,心里头挺舒坦。

这在生意上叫“降本增效”,挺聪明的。

可市场是会变的,当所有车企都挤进这个赛道,竞争变得白热化的时候,这招“套娃”策略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

说白了,就是自己跟自己打架。

你想啊,L6出来了,二十多万,跟三十多万的L7、四十多万的L8比,核心的那些体验,比如大空间、大屏幕、舒适性,差得并不多。

理想销量暴跌40% 被零跑反超五万辆 谁在背后作怪?-有驾

那对于一个精打细算的家庭来说,我花更少的钱能买到差不多的享受,为啥非要多花那十来万呢?

这么一来,L6卖得是不错,但很多原本打算买L7、L8的客户,就被自家小弟给“截胡”了。

这销量数字看着是左手倒右手,没流到外人田里,但实际上,卖高价车赚的钱少了,整个品牌的档次感和向上冲的劲头,也被拉下来了。

消费者看来看去,都是一个样,新鲜感没了,也就没了当初那种非买不可的冲动。

如果说L系列这个“套娃”问题还只是个慢性病,那理想倾尽全力打造的纯电旗舰车型MEGA,就可以说是一次急性的、代价惨重的失败。

理想对这款车期望特别高,想用它来打开50万以上的高端纯电市场,跟宝马、奔驰掰掰手腕。

发布会开得声势浩大,口号也喊得震天响。

结果呢?

市场根本不买账。

首先就是那个外观,为了追求超低的风阻,设计得确实很科幻,但大多数老百姓一看,这不就是个高级点的“面包车”嘛。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花五十多万买车,图的是什么?

除了实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个面子,为了那种沉稳大气的感觉。

MEGA这个造型,在很多人眼里,实在撑不起这个价位的豪华感和身份感,甚至在网上还被一些人恶意P图,传得很难听,这对一个高端产品的形象是致命的打击。

理想销量暴跌40% 被零跑反超五万辆 谁在背后作怪?-有驾

更糟糕的是,理想在宣传上也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

为了证明MEGA有多安全,他们搞了个碰撞测试,视频里MEGA撞上了一辆大卡车。

本想秀一把肌肉,没想到直接把那辆卡车的生产厂家给惹毛了。

人家卡车公司公开声明,说理想这是未经授权的侵权营销,你拿我的产品给你自己打广告,还没打招呼,这不地道。

这一下,不仅安全性的宣传效果大打折扣,还给外界留下了一个“为了营销不择手段”的坏印象,品牌信誉度受到了很大影响。

MEGA的失败,不仅仅是一款车卖得不好那么简单,它暴露了理想在纯电技术领域积累不够,也说明他们没能真正理解高端消费者的心思。

高端用户要的不仅仅是“冰箱彩电”,更看重品牌的技术底蕴、独特的设计和长久以来形成的品牌价值。

就在理想因为MEGA焦头烂额的时候,他们的大本营——主销的L系列车型,也开始传出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有不少车主在网上反映,自己刚提的新车,开着开着方向盘附近就传来“咔咔”的异响。

这对于一辆主打“家庭幸福感”的车来说,简直是不能忍受的。

你想想,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出门,车里却一直有杂音,那心情能好得了吗?

这直接动摇了理想赖以生存的口碑基础。

以前销售能拍着胸脯说我们的车质量好、坐着舒服,现在出了这种事,消费者心里能不犯嘀咕吗?

理想销量暴跌40% 被零跑反超五万辆 谁在背后作怪?-有驾

咱们再反过头来看看理想的对手们,那真是一个比一个生猛。

之前一直被理想压着的问界,自从搭上了华为这条大船,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体验一下子就成了行业顶尖水平,问界M9在50万以上的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硬生生地抢走了原本可能属于理想的市场份额。

而零跑汽车,干脆就举起了“性价比”的大旗,用更低的价格给你配上更全的功能,在中低端市场大杀四方,销量蹭蹭往上涨。

还有小鹏汽车,一直闷头搞技术,在智能驾驶这个领域建立了自己的优势,也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看重科技感的消费者。

这么一对比,理想的处境就显得很尴尬了。

它最开始成功的法宝“冰箱、彩电、大沙发”,现在几乎成了所有新能源车的标配,已经不算什么稀奇的优势了。

它引以为傲的增程技术,解决了早期的里程焦虑,但随着充电桩越来越多,以及其他车企混动技术的进步,这个优势也不再那么突出了。

纯电转型又因为MEGA的失败而受挫。

等于说,理想曾经的几张“王牌”,现在要么是别人都会了,要么是自己打得不好。

当对手们都有了自己鲜明的标签,比如问界的“华为科技”、零跑的“超高性价比”、小鹏的“智能驾驶”时,理想的标签反而变得模糊了。

面对这样的困境,理想也不得不低头,把全年的销量目标从70万辆下调到了64万辆。

但即便如此,从前几个月的完成情况来看,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后面每个月都得卖出惊人的数量,压力非常大。

这不禁让人思考,一个企业在快速发展之后,如何才能避免陷入过去的成功经验里出不来?

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找到自己新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这不仅是理想汽车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所有正在浪潮中奋力前行的中国品牌需要深思的课题。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市场竞争越激烈,我们的选择就越多,这当然是好事,但同时也希望像理想这样曾经带给我们惊喜的品牌,能够尽快调整好状态,找回节奏,继续拿出能打动人心的好产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