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份关于亚洲轮胎企业最新实力的榜单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这份由行业内知名刊物《Tire Business》发布的2025年度排名,就像一张成绩单,清晰地展示了各大轮胎厂商在过去一年的表现。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轮胎可能就是车上四个黑乎乎的橡胶圈,但背后却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全球性产业。
而这次的亚洲区排名,发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变化:印度的轮胎企业异军突起,成功挤进了前十名,并且一来就是两家,与此同时,我们中国有一家大家很熟悉的企业,遗憾地掉出了这个榜单。
这个变化背后,其实反映了整个亚洲乃至全球汽车市场的格局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这个变化发生的大背景。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世界轮胎市场基本上是欧美几个老牌工业国和东亚的中日韩三国在主导。
但现在,一个新玩家正在强势入场,那就是印度。
很多人可能还停留在印度摩托车多的印象里,但实际上,印度的汽车工业发展非常迅猛。
就在2024年,印度的汽车销量达到了496万辆,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老牌汽车强国日本的442万辆,让印度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
汽车卖得多了,对轮胎的需求自然就水涨船高,这就为印度本土的轮胎制造业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发展机会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印度轮胎企业的崛起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份最新的亚洲轮胎十强榜单具体是什么样的。
排在第一位的,依然是来自日本的普利司通。
这家企业在亚洲轮胎界的地位可以说是独一档的,无人能及。
放眼全球,它也是唯一能和法国米其林一较高下的巨头。
根据数据,普利司通在2024年的销售额高达247.7亿美元,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比排名第三的美国固特异公司高出了近65亿美元,可见其实力之雄厚。
紧随其后的,日本企业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排名亚洲第二的是日本的住友橡胶,这家公司拥有邓禄普和飞劲这两个知名品牌,2024年销售额为69.07亿美元。
排名第四的是优科豪马,也就是我们以前常说的横滨轮胎,销售额为64.75亿美元。
排名第七的则是日本东洋轮胎,销售额为34.33亿美元。
这样一来,在前十名中,日本企业就占据了四个席位,充分说明了日本在轮胎技术研发、品牌影响力和全球市场布局方面的深厚底蕴。
韩国企业也表现不俗,共有两家上榜。
韩泰轮胎以68.45亿美元的销售额,紧随住友橡胶之后,位列亚洲第三,实力非常强劲。
另一家是锦湖轮胎,以33.2亿美元的销售额排在亚洲第八。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锦湖轮胎目前最大的股东其实是中国的青岛双星集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企业正在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参与到全球轮胎产业的整合中来。
接下来,我们重点看看我们中国企业的表现。
这次榜单上,中国有两家企业进入了前十。
来自杭州的中策橡胶以52.04亿美元的销售额,稳居亚洲第五位,是中国轮胎行业的领头羊。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来自山东青岛的赛轮集团,这家企业相对年轻,成立于2000年之后,但发展势头异常迅猛。
2024年,赛轮轮胎的销售额达到了43.63亿美元,位列亚洲第六,其销售额增长率高达惊人的21.06%,这个速度在整个榜单中都非常突出,显示出强大的市场开拓能力和发展后劲。
然而,有喜也有忧。
这次榜单最大的变化,就是印度企业的强势入围。
来自印度的MRF轮胎,2024年销售额增长了9.45%,达到32.78亿美元,首次冲入亚洲十强,排在第九位。
正是它的进入,将原先榜上有名的中国台湾正新橡胶挤了出去。
正新橡胶在去年的榜单中还位列亚洲第八,但在2024年其营业额下滑了10.1%,最终以29.98亿美元的成绩排在了第十二位。
除了MRF轮胎,另一家印度企业阿波罗轮胎也以30.82亿美元的销售额,守住了亚洲第十的位置。
印度一下子有两家企业进入前十,这无疑是本次榜单最引人注目的变化。
虽然正新橡胶的暂时掉队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我们也不必过于悲观。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宽一点,就会发现,排在第十一位的,是来自山东的玲珑轮胎,其2024年的销售额为30.69亿美元。
这个数字和第十名印度阿波罗轮胎的30.82亿美元相比,差距微乎其微,可以说是一步之遥。
这恰恰说明了中国轮胎产业的整体实力是非常雄厚的,我们并非只有一两家企业在单打独斗,而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企业集群。
除了榜上的中策和赛轮,还有玲珑、正新等一大批有实力的企业在后面紧追不舍,形成了强大的后备力量。
总的来看,这次亚洲轮胎十强榜单的变化,清晰地勾勒出了一个新的竞争格局。
日本企业凭借其技术和品牌优势,依然是亚洲轮胎制造业的领跑者。
但中国和印度作为两个拥有超过14亿人口、并且是全球排名前三的汽车消费大国,其轮胎产业正处在一个高速上升期,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特别是中国企业,像赛轮轮胎那样惊人的增长速度,以及通过资本控股国外知名品牌的操作,都显示出中国轮胎产业的活力和雄心。
一次排名的变动,更像是一声号角,预示着未来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对于中国轮胎企业来说,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依托国内庞大的市场,持续在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上投入,相信在未来的亚洲乃至全球轮胎产业格局中,中国企业的身影会越来越重要,表现也会越来越值得我们期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