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公里时速下,雨点砸在挡风玻璃,啪嗒啪嗒,像极了那些年被看衰的声音。
Hi4的试驾日,正好赶上那场冷不丁的秋雨。
副驾哥们嘴角抖了下:“你确定这不是在玩命?”
我没搭理,手心微汗。
其实内心早就比他还忐忑,毕竟国产混动,谁心里没点“翻车”的阴影?
魏建军那张“我说的就是世界第一”的脸,忽闪忽闪地出现在脑子里。
当初他在台上拍胸脯那股劲儿,真有点像球场边咬着牙的教练,明知全世界都在看笑话,偏要顶着压力喊出“独一无二”。
Hi4这套全栈自研的双电机串并联四驱,听起来跟武侠小说里的奇门功法似的,门槛高,风险大,外人听着玄乎,搞不好就变成笑柄。
可真上车那一脚电门下去,感觉完全不一样。
动力顺到让人怀疑人生,前后扭矩分配快得像弹幕刷屏,才10毫秒就能调一次。
别说老司机,连我妈这种只认“省油好开”的人上来都说“怎么不抖了?”
雨天变道,没一点打滑。
技术宅们在实验室熬夜的黑眼圈,仿佛都变成了这台车的稳定感。
要说这年头,新能源圈的套路谁不会玩?
一水的“世界首创”“行业领先”,PPT吹得比春晚还热闹。
可Hi4确实不太一样。
三动力源,前后双电机,发动机还能插一脚,串着、并着、混着,组合方式比魔方还复杂。
那轴荷50:50的分配,数据背后是工程师们一次次推翻重来,把每个细节都扣到极致。
不是说国外品牌不强,比亚迪、丰田、特斯拉哪个没两把刷子?
可你真要抓住混动四驱的死角,还真轮到Hi4先下场。
有些人天生爱挑刺,尤其网上那群键盘侠,分分钟能把技术参数拆成八瓣。
谁没看到过那句“高效率低能耗,实际能省几个油?”
我见过的最狠的评论,直接一句:“三动力源,坏了修得起吗?”
行,咱不怕杠。
发动机热效率41.5%,前驱模块98%,后电机功率150kW,效率96.5%。
这些数字不是印在说明书上的装饰,是长城技术宅们熬夜两年半扣出来的。
谁家车企敢在自家发动机盖上写上41.5%的热效率?
要不是数据支撑,谁给你这自信?
我脑子里还回荡着两年前的那个夜晚。
长城技术群聊里,工程师们你一言我一语,谁都不服软。
有人说串并联太复杂,怕出问题。
有人杠:“不试怎么知道?”
有点像一场没有裁判的球赛,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赢家。
魏建军站在那头,没说什么大道理,直接一句:“做别人不敢做的。”
那天的气氛,像极了决赛场上最后一击前的安静,所有人屏住呼吸,就等一脚射门。
Hi4落地了,朋友圈瞬间炸锅。
有人笑、有人酸、有人直接开喷。
可真到体验环节,风向又悄悄变了。
前几天偶遇个宝马车主,嘴上不服,屁股坐上Hi4以后,开一圈回来竟然自言自语:“怎么感觉有点像玩游戏调难度,越开越有劲。”
我没拆穿他,毕竟咱也见多了,真香定律放哪都管用。
其实,Hi4也不是完美无瑕。
后期维护、零部件耐久,这些问题都还得时间检验。
混动系统谁都知道怕复杂,普通用户的疑虑不是没道理。
可别忘了,混动这条路本来就没人敢说稳赢,丰田、本田都是摔倒爬起来,才有今天的江湖地位。
Hi4敢下场,至少没躲在舒适区吃老本。
说到底,新能源车市场哪有绝对的赢家?
今天你是王者,明天就可能被一堆新技术拍在沙滩上。
Hi4这个词,未来会不会像当年的iPhone那样成行业标杆?
没人敢打包票。
可你要说Hi4没牛到点子上,那也有点不讲理。
市场怎么选,用户投票才算数。
你信不信,等过两年,市面上这类“多动力组合拳”会越来越多,有没有Hi4的影子,自己琢磨。
我偶尔也会琢磨,咱们喜欢看球,其实不就是看个“逆风翻盘”?
Hi4这种“泥潭里爬出来”的玩法,跟国产体育从没人看好到一路过关斩将,真有点相似。
谁说国产混动只能跟在别人屁股后面?
这届长城技术宅,硬是把PPT上的“独一无二”玩成了现实。
一场秋雨,一台Hi4,一堆人表情各异。
有怀疑的,有拍手的,有默默记下参数回去琢磨的。
就像三分线外投篮,你永远猜不到下一个进的球是谁扔的。
Hi4会不会成为新能源赛道的“搅局者”?
你要是有空,自己去试试,别光听我在这儿“云试驾”。
留言区等你唠嗑,别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