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汽车续航450km,告别里程焦虑?这才是最优解!

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挺热闹的话题,说是有家车企要推出一种“超级增程”技术,能让车子的纯电续航里程一下子达到450公里。

这个数字一出来,很多人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了,这到底是真正能解决咱们老百姓开车出门心里不踏实的“灵丹妙药”,还是车企为了宣传造势,搞出来的一个听着好听的噱头呢?

这事儿咱们得坐下来,像街坊邻居聊天一样,好好地聊明白。

增程汽车续航450km,告别里程焦虑?这才是最优解!-有驾

首先,咱们得先看看现在路上跑的那些插电混动车和增程车,为什么卖得这么好。

你要是去问那些车主,十个里有八个会告诉你,当初买这车,就是因为心里有“里程焦虑”。

一想到开纯电车,万一在高速上没电了,或者节假日服务区的充电桩排起长队,那场面光是想想就头大。

所以,车里带个发动机,能烧油,就好像给自己上了个保险,心里那叫一个踏实。

可有意思的事情就在这儿,很多人虽然是抱着“怕没电”的心态买的车,但在实际用车过日子的时候,行为却出奇地一致。

哪怕是那些纯电续航只有一百来公里的车,车主们也都会想方设法地把它当成一辆纯电动车来开,能充电就绝对不沾一滴油。

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其实特别简单,就是经济账算得明明白白。

咱们就拿一辆普通的1.5T排量的燃油车来举例子,现在的油价大家也都知道,不算便宜,百公里耗油量怎么也得七八升,折算下来,跑一公里的成本,少说也得五六毛,高点儿的七八毛也很正常。

但是换成用电呢?

如果你家里能安充电桩,再赶上晚上电费便宜的“谷时电价”,那充满一次电花的钱可能就十几二十块,算下来每公里的成本也就一毛钱上下,甚至更低。

这中间差了五六倍,跑的路越多,省下来的钱就越多。

这种实实在在的成本优势,就像是每天吃饭,外面餐厅再好吃,也比不上自己家里做饭来得实惠。

一旦你习惯了这种用电的低成本出行,再让你心甘情愿地去加油站,那感觉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大多数混动车主的选择都非常务实:只要有条件充电,发动机就基本处于“休眠”状态,只是在极少数需要跑长途、或者实在找不到充电桩的紧急情况下,才会启动一下,扮演一个“救急队员”的角色。

正是因为咱们中国的汽车厂家们,把消费者的这种“口嫌体正直”的小心思看得透透的,才催生出了现在市场上主流的增程车产品。

增程汽车续航450km,告别里程焦虑?这才是最优解!-有驾

他们发现,纯电续航这个东西,不能太短,要是只有几十公里,那跟没有也差不了多少,天天充电也麻烦。

但似乎也没必要做得无限长,因为电池成本太高了,车价上去了,老百姓又不买账。

在经过市场的不断摸索和尝试后,“200公里”左右的纯电续航,逐渐成了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黄金标准”。

咱们可以仔细琢磨一下,200公里的纯电续航,对于一个普通的城市上班族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绝大多数人每天上下班的通勤距离,来回加起来也就三四十公里,顶多五六十公里。

那么200公리의续航,就足够你舒舒服服地开上三四天,甚至一个工作周。

你可以周一充满电,一直开到周五,然后周末找个时间再把电充满,整个星期的日常通勤就都解决了。

这种体验上的提升,和过去那种续航100公里、需要隔一天就充一次电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它把充电从一个需要时刻惦记的“任务”,变成了一个可以从容安排的“常规维护”,大大减轻了心理负担。

这可以说是一次质的飞跃。

同时,它又完美地保留了增程模式的优点。

周末想带家人去邻市逛逛,或者节假日想回趟几百公里外的老家,完全不用担心。

电用完了,车里的增程器,也就是那个小发动机,会自动启动发电,你就当成一辆普通的油车开,随便找个加油站就能补充能源,彻底告别了长途焦虑。

这种“城里用电、长途用油”的模式,既让车主享受了日常出行的经济性,又提供了长途跋涉的便利性,可以说是完美契合了当下中国家庭复杂的用车需求。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主打大电池增程的汽车品牌,销量能够一路走高的根本原因,因为它们确实打到了用户的痛点上。

那么,现在问题又回到了开头。

增程汽车续航450km,告别里程焦虑?这才是最优解!-有驾

既然200公里的纯电续航已经足够好了,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劲,去搞一个450公里的“超级增程”呢?

从200公里提升到450公里,这多出来的250公里,对我们的实际用车体验,又能带来多大的改变呢?

我们得承认,从数字上看,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它带来的体验提升,可能并没有数字看起来那么大。

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从100公里到200公里是质变,因为它把充电频率从“两三天一次”变成了“一周一次”。

但是从200公里到450公里,它带来的变化,无非是把充电频率从“一周一次”变成了“两周一次”,甚至是“半个月一次”。

这个提升当然是好事,但它还算得上是“质变”吗?

恐怕对大多数人来说,就不一定了。

一周充一次电,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是非常方便、可以接受的节奏了。

为了把这个节奏再延长一周,我们需要付出什么代价呢?

这背后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成本。

电池是电动车上最昂贵的部件之一,续航里程从200公里翻倍到450公里,意味着电池包的容量要大得多,成本自然也会水涨船高。

这多出来的成本,最终必然会体现在车子的售价上。

所以,咱们消费者在看待这个“超级增程”的时候,心里都得有一杆秤。

那些厂家宣传的技术亮点,听起来可能很厉害,但最终都绕不开一个最核心的问题:价格。

如果这辆拥有450公里纯电续航的车,最终的定价只比200公里续航的同类车型贵上一两万块钱,那毫无疑问,它将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可能会吸引大量消费者。

但如果因为电池成本的增加,导致它的价格高出了三五万,甚至更多,那么估计很多消费者就要在心里打个问号了。

大家会想,我多花这几万块钱,仅仅是为了把充电的间隔从一个星期延长到两个星期,这笔买卖划算吗?

这多出来的几万块钱,都够我给车子充好几年的电,或者在跑长途的时候加好多次油了。

对于一个已经能够满足绝大多数日常需求的200公里续航来说,再花一大笔钱去追求一个更长的续航数字,对很多务实的家庭用户而言,可能就显得没那么必要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