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装了,摊牌了,特斯拉这次是真的有点急了。
Model Y降价10%还减配,这消息一出来,热搜直接就炸了,感觉三体人看了都得从脱水的状态里气活过来。所有人都围着这事儿吵,有的老车主哭晕在方向盘上,说自己成了大冤种;有的等等党觉得自己又赢了,准备抄底。但讲真,这事儿的核心根本不是降了多少钱,也不是减了什么配置。
核心是,那个曾经用科技感和未来主义光环把自己包装成“电子神明”的特斯拉,终于承认自己也得下凡来打价格战这场俗气的烂仗了。
以前的特斯拉是什么?是信仰,是玄学,是硅谷精神的实体压缩毛巾,你买的不是车,是通往未来的门票。马斯克随便发个推特,信徒们就能脑补出一整套星际殖民计划。那时候你跟特斯拉车主聊性价比,他会用一种看凡人的眼神怜悯地看着你,仿佛在说“夏虫不可语冰”。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但现在呢?坏了菜了。当比亚迪的冠军版像下饺子一样铺满大街,当理想把冰箱彩电大沙发变成了家庭出行的政治正确,当小米直接把桌子掀了说要造年轻人的第一台保时捷,特斯拉的神性就绷不住了。销量数据不会骗人,再强的信仰,也顶不住每个月都在下滑的KPI。
所以马斯克悟了,或者说,是被逼到墙角,心态爆了。什么未来,什么火星,都先放一放,活下去才是硬道理。所以他选择了最简单粗暴,也最不“特斯拉”的一招:降价。但成本摆在那,直接降价等于割自己的肉,马斯克老师的精神状态虽然值得关心,但他不傻。怎么办?那就减配。
座椅加热?冬天冷?年轻人火力旺,冻不死。自动泊车?你自己没长手还是没长眼?轮毂大小?能滚不就行了?这套操作,翻译过来就是一句话: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特斯拉这波操作,就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它用一个残血版的Model Y,对整个25-30万区间的市场进行了一次无差别闪电战。它的目标根本不是那些追求满配体验的老用户,而是那些预算有限,但又对“特斯拉”这个标签有那么点执念的年轻人。
这就好像修仙小说里的情节,一个顶级宗门发现自己打不过隔壁魔教的“人海战术”,怎么办?掌门一拍大腿,宣布本门心法大甩卖,入门弟子只要交钱就能学简化版,虽然不能飞天遁地,但至少顶着个名门正派的头衔,出去吹牛都有面子。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看到“减配前排座椅加热”这条,血压是真的上来了。冬天没座椅加热的车,根本就是反人类!我能理解年轻人为了省三万块钱忍一忍,但我不能理解的是,这种本该是体验基石的东西,居然成了可以被交易的筹码。这背后是一种赤裸裸的傲慢:我知道你需要,但我赌你更需要我这个标。
讲真,我最近在想,为什么所有的车机导航都做不过手机?是不是产品经理自己都不开车?哦跑题了。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现实,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同理,一个品牌的成败,也不在于它技术发布会吹得多么天花乱坠,而在于它在最混乱、最不讲理的现实市场里,能不能活下来。能活,就是能活。
特斯拉的这一刀,砍掉的是配置,但暴露的是它面对中国市场“黑暗森林”竞争法则时的焦虑和无力。在这里,不存在体面的骑士对决,只有不死不休的巷战。你还在讲你的技术情怀,人家已经把价格打到了你的肋骨上。你还在谈你的品牌故事,人家直接用配置单把你拍在沙滩上。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写到这我突然发现,我把马斯克想的太复杂了,也许他就是单纯地想省钱,跟我楼下早餐店老板把油条做细一点是一个逻辑。
所以现在这减配版的Model Y,到底该不该买?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如果你需要问,说明你不是它的目标用户。它的目标用户,是那些钱包和信仰之间需要一个妥协方案的人。他们需要用一个能够得着的价格,买到那个能满足社交需求的LOGO,至于屁股底下热不热,那都是次要矛盾。他们买的不是车,是社交货币,是进入某个圈层的入场券。
而对于那些纠结“现在不买,下次会不会减配更狠”的人,我的建议是,别想了。新能源汽车这东西,早买早享受,晚买有折扣,但可能折扣的是你的体验。你今天为了等两万块钱,明天可能发现方向盘都变成选配了,到时候哭都没地方哭。
所以这车到底该不该买?废话,会买的人根本不会问这种问题,他们是在用钱包投票,证明自己比你更懂未来,哪怕那个未来屁股是冷的。而你,如果真的需要一个靠谱的交通工具,那就忘了那些花里胡哨的品牌玄学,打开配置表,看看谁给的最多,谁最实在。
毕竟,太阳都要一个趔趄的时代,活得像个人样,比活得像个信徒,重要多了。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