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对中国企业采取行动啦!
五家中国新能源车企因为维修垄断问题,被罚款了高达4700万人民币,金额真不少。
国内的新能源车维修垄断情况也让车主们头疼不已,维修费用居高不下,渠道又很有限。
难道车主们就只能乖乖忍着这些高得吓人的维修费不成?
在政策法规和市场竞争激烈的局势下,车主们是否还能找到突破口,捍卫自己的权益,真正实现“修车自由”呢?
有个澳洲的华人叫Eclipse,他自己开的公司里有辆中国品牌的新能源皮卡,出了点问题想修修看,但授权店在百公里之外,配件还得等一段时间。
这事儿传到国内后,很多人都在抱怨,咱们这边的新能源车维修也挺难的,电池和软件都被车企牢牢掌控着,想找第三方修维修几乎不可能。
车企不让第三方修,主要还是担心安全和品质把控的问题。开放维修的话,可能会出现维修不当导致安全隐患的情况,毕竟不是专业的厂家人员,也难保证每次都有标准操作。而且,车企也希望通过自己掌控维修渠道,维护品牌的声誉和售后服务的质量。至于安全嘛,就看维修方是不是符合标准啦,可不能掉以轻心。
可能有人会觉得,车企不让第三方来维修,不就是为了多挣售后的钱嘛。你瞅那澳洲几家厂商,连诊断软件都不拿出来用,这不是逼得车主非去授权的修理店,让他们久等挨宰不成?
这话倒还挺信得过,之前听广东的一位修理师傅说呀,现在修新能源车比燃油车还轻松,学徒一个月就能掌握,可偏偏车企不让第三方去碰。
有个叫“龙哥”的汽修博主,就因为帮人修了几辆新能源车录了视频,结果直接被三家车企告了。
后来才明白,车企的售后利润挺可观的,毛利那叫一个高啊!
你看啊,新能源4S店的售后毛利占比高达54%,比卖新车还赚不少呢!要是把这块市场搞开放,让第三方来接手的话,不就意味着把那么大一块肥肉拱手让人了吗?
说到底,车企也有自己的道理,新能源车的电池和软件可是核心技术,如果让别家修,万一电池安装出问题引发安全事故,那责任归谁呢?
之前有律师就提过,这责任划分没讲得特别明白,车企也不想担责,其实也不是单纯为了图盈利。
从另外一个角度了解,有人可能会唠叨,开放维修难道就没有那么多风险?修家电不是也都找第三方嘛?冰箱出问题,找售后服务费高,但请上门维修不是照样能修好么?那新能源车怎么就这么特别呢!
新能源车跟冰箱大彩电不一样,特别是在电池包这块,里面装满了各种精密零件,还得做软件调校。那修燃油车的师傅,没诊断软件、没有对应的技术参数,根本就搞不定这些事儿。
澳大利亚那边规定很明确,车企必须把维修数据上传到指定的平台,第三方只要出钱就能订阅用。可是在我们国内,虽然也有类似的规定,但还没有因为违规而被处罚的车企。这细节一看,就能感觉到监管的执行力度还差点意思。
其实不是第三方不愿意修,而是车企自己不愿意放开手,让人家随便用。
就像你想修自家电视,厂家却不给你打开后盖的工具,你咋修?
也不能全怪车企,早些时候有第三方搞活动修完电池,没多久就发生了自燃事儿,车主找车企索赔,车企说不是他们修的,不承认责任,弄得一锅粥似的。这事儿也让车企不太敢轻易放开,怕惹麻烦。
有人还会琢磨,澳洲都对国外车企动过手了,咱们国内这边也是该整治一下了。你看澳洲对违规车企最高罚款是1000万澳元(差不多4700万人民币),如果咱们也这么严,车企们肯定会更愿意开放维修渠道。
其实咱们国内早在2015年就有规矩了,要求车企得把维修技术信息公开,不能搞垄断,这样一来,维修渠道也就更通畅了。
到底为什么一直没什么动静呢?
主要原因在于新能源车和燃油车毕竟不同,维修时还要考虑电池的安全问题和软件的版权啥的,这些规矩还没有具体细化清楚。
像电池修好之后怎么确保安全,软件数据能开放到什么范围,这些都没讲得特别明白,监管部门也不好去处罚。
不过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欧美都在调查汽车厂商的维修垄断问题,咱们国内以后说不定也会跟着动一下。
就像之前手机维修被垄断,后来规定得开放配件,现在换个屏幕变得方便多了,将来新能源车估计也会走这条路。
有人可能会担心,要是真放开维修,车企不做售后服务咋整啊?到时候授权的维修点可能会少一些,第三方修理又不一定靠谱,车主的日子恐怕会更难过。
这个担心就有点多余了,你瞧燃油车嘛,既有4S店负责维修,又有第三方修理厂铺,不也挺方便的嘛!
讲究规矩差不了,比如说第三方修理师傅得拿证,电池维护完得提供质保,出点问题还能靠保险来保障。
澳洲那儿就这套玩法,只要第三方花点钱订购维修资料,按照标准操作,车企就得认可。
要是咱们国内也能搞这个套路,车企还能赚到该赚的钱,第三方也有市场,车主又能选到更实惠的,挺不错的。
Eclipse 也提过喽,希望咱们中国的新能源车企别像以前在越南摩托车市场那样败阵,要是能把售后服务搞得扎实,打破那些国外大牌在澳洲的垄断局面,那才真牛逼。
实际上,新能源车的维修问题并不是“车企垄断”与“开放自由”二者之间的抉择,而是要在“安全”和“方便”之间找到那种最合适的平衡点。
别只盯着售后赚钱,把该公开的资料都得让人知道,第三方也得不断升级技术,按照规矩操作,监管部门也得把规则定得细一些,违规就得狠狠惩罚。
这样车主用得开心,车企卖得放心,中国制造才能走得更长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