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市值遇冷,国际车企下滑,中国车企分化突围

2025年7月,全球汽车行业的市值排行榜再度上演了一场资本寒流。那些昔日呼风唤雨的跨国车企,纷纷感受到了来自市场和政策的双重“速冻”,而中国汽车股票市场则在跌宕起伏间展示出顽强的韧性和不屈的活力。你以为资本只看品牌?错!如今,创新和适应能力才是证券交易所跳舞的最佳舞步,谁跟不上节奏,谁就只能被拉到“冷板凳”上观望。

先说国际车企。2025年7月,统计在内的26家跨国企业,仅有8家勉强环比增长,其余全线下滑,股价像北极的气温一样,让人感受到阵阵寒意。法拉利、Stellantis集团、雷诺、日产纷纷步入双位数跌幅的“速冻区”。你若追究原因,还是“老三样”:财报业绩不理想,市场竞争加剧,美国关税政策如同管家查水表,谁家偷了点增长马上就被“入户普查”。大众、宝马、奔驰等巨头,利润同比下滑高达20%至60%。甚至Stellantis集团上半年净亏22.56亿欧元,日产净亏56亿人民币,雷诺更因伙伴亏损滑落111.43亿欧元。财报一出,市值就像过冬的柴火,烧完再燃全部指望政策和创新续命。

全球汽车市值遇冷,国际车企下滑,中国车企分化突围-有驾
全球汽车市值遇冷,国际车企下滑,中国车企分化突围-有驾
全球汽车市值遇冷,国际车企下滑,中国车企分化突围-有驾
全球汽车市值遇冷,国际车企下滑,中国车企分化突围-有驾
全球汽车市值遇冷,国际车企下滑,中国车企分化突围-有驾

特斯拉也没逃过这一轮“寒冬”,营收下降12%,净利润下滑16%,股价一日暴跌8%。新能源政策变动与关税打击让埃隆·马斯克不得不暂时把推特段子收一收,专心思考如何抵御美国产业政策的“组合拳”。沃尔沃、福特们也自带“蓝色警报”,召回成本、关税、汇率,样样不放过。本质是什么?跨国车企的大象们都跑不动了,要不是真有市场调整和生死存亡的压力,大概还在讨论高管年终奖。资本市场只看一件事:你是有增长还是有故事,否则就等着市值缩水,“马夹袋”准备好。

全球汽车市值遇冷,国际车企下滑,中国车企分化突围-有驾
全球汽车市值遇冷,国际车企下滑,中国车企分化突围-有驾

反观中国车企,尽管板块分化,整体却像战场上的“倔强青铜”。比亚迪市值环比减少65.29%,但分拆送股和分红让股价除权,股东持股数量增加,海外布局愈发深入。上汽集团市值逆势上涨,新品牌“尚界”与华为联手造车,纯电、增程两手抓,市场前景正可期。吉利汽车收购极氪、整合资源,市值同比暴涨120%,股价一飞冲天。江淮汽车搭上华为合作的列车,市值同比增幅高达145%,新车上市需求火爆,科技路线加速研发。

零部件板块依旧是“技术为王”,分化明显。宁德时代市值突破万亿元,靠动力电池和全球化稳坐行业头把交椅。国轩高科则回调结束连增,说明“技术—资本—产品”循环一环断,市值就会原地打转。轮胎、汽车电子、智能网联分板块涨跌不一,谁掌握了“硬科技”和关键技术谁就能抗市场风浪;只靠传统或者拖沓创新的,大有“被边框淘汰”的风险。分化背后,是行业电气化和智能化转型的淘汰赛,能否持续创新和布局全球才决定胜者归属。

新创公司则在“修复与下跌”之间摇摆。小米、理想、小鹏等靠技术创新和市场布局,市值波动却显韧劲。小米市值同比增长229%,即便环比回落也无伤其大势。理想汽车增程技术广受认可,有望扩张市场份额;小鹏、蔚来则各自凭智能驾驶、换电模式抢占品类高地。零跑单月交付创新高,市值水涨船高。但说到底,这一轮资本青睐的密码是“技术壁垒”和盈利潜力,炒概念、讲故事的老套路,早就给资本市场归零了。

全球汽车市值遇冷,国际车企下滑,中国车企分化突围-有驾

全局来看,全球汽车市值是一场“创新与失守的角力”。国际巨头失了政策庇护后,才发现技术创新才是救命稻草;中国车企则在市场变动中用韧劲和适应力搏出新天地;新势力和初创公司更像无畏探险者,敢打敢拼敢创新。7月市值榜不是终点,而是行业重新洗牌的起点。未来谁能在电动化、智能化、全球化三重浪潮下笑到最后?这才是真正的资本大戏,不看谁先登顶,只看谁能不被拍在沙滩上。

全球汽车市值遇冷,国际车企下滑,中国车企分化突围-有驾

所以,国内外车企们请自备“防寒服”,剩下的事,只能靠创新和应变能力说话。资本市场的“冬日童话”也许冷冽,但下一波春潮已经在蠢蠢欲动。

全球汽车市值遇冷,国际车企下滑,中国车企分化突围-有驾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