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问大家,假如你手里有15万块钱,想买辆中型SUV,你会最看重什么?是舒适还是动力,是空间还是智能?以前这些问题大家都能掰扯半天,各有心头好。但现在,形势变了,一辆车不智能,真的没人搭理了。昨天深蓝汽车发布了S07和S09两款新车,据说全系都搭载了华为的ADS智驾技术,而且最低只要十五万出头,还成了这个价格区间内唯一的“全员标配”。这事儿,怎么看?
过去几年,智能驾驶这个东西炒得很热,有人说它就是“花架子”,有人说是“未来”。但我觉着,架不架,得看谁来做,也得看给谁用。华为这个技术,下放到15万级大号SUV上,不是个小动作。想一想,这两年电动车越来越多,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也不少,但大多数都是旗舰车型专属,低价位的车主只能看热闹。这回深蓝把门槛一下子打下去了——你本来只能买“普通智能”,现在把华为搬进来,谁不心动?
有人可能要问了:华为ADS到底有什么厉害的?我粗略瞅了一眼参数,说实话,很多词一般人也未必懂,这什么“WEWA架构”、“端到端时延降低50%”,整得像飞机电脑芯片。但我就关心一句话,开起来省不省心,遇到突发情况,系统反应快不快,能不能照顾到我和全家老小的安全。如果数据是真的,那通行效率提升20%,重刹减少70%,这样的车谁不敢让家人坐?
说到辅助驾驶,老司机都知道,现在市面上很多宣传NCA、高速领航什么的,但真用起来,多少还是那味“半自动”,你得盯着屏幕,手还不敢离方向盘,感觉跟玩命似的。深蓝这回配了CAS 4.0防撞系统,什么红绿灯识别、自动变道、上下匝道都能来,而且据说360度监控,哪怕旁边有个电瓶车突然窜出来也能应对。这样的智驾水平,下沉到15万级别,中国大多数城市家庭真的已经可以实现“全家出行不操心”,咱们是不是得承认点什么变化了?
这些功能,过去往往被说成“豪华”,但其实,真豪华不是座椅会按摩,也不是氛围灯射得爽,是开出去让你安心。国内现在很多车厂都在搞自家方案:有的主推纯视觉,有的主打激光雷达。有人争论谁更牛。华为这次高调说:激光雷达不学就会,纯视觉还得“慢慢琢磨”,这话绝了,技术人员听着明白,老百姓只看结果。假如哪天你家狗狗突然蹿出去,激光雷达能直接“认出来”,比视觉快一拍,这对普通车主来说,是不是就像买了份保险?
其实想一想,技术最后比的不是谁花哨,而是谁用得起、谁用得住。中国这几年电车渗透率暴涨,辅助驾驶五年就普及开了,那不是吹的,是实实在在被需求逼出来的。市场真正需要的,是别整花,别忽悠,能不能让小老百姓真实用上靠谱技术?华为这次和深蓝合作,说白了,不就是在干这个事情?
很多人不关心技术参数,只看谁用。数据说华为这个智驾技术,已经装车一百万台了,覆盖了28款车型。这到底意味着啥?说明“智能驾驶”越来越从概念变成了“家常便饭”,跟手机一样,你的车也该“上网”了。这事对汽车行业来说,是个分水岭——谁能把智能从高端吊下来,谁就占到头筹。
有人说,深蓝和华为这次联手,是不是在往下“泼芝麻糊”?技术降级、缩水啥的。其实技术下放,普通人可以用,不等于技术就不行。相反,现在中国国民消费正处在一个“去虚增、看真实”的阶段,大家精于算计,买车不是非要最高配,而是要用得住,不买“智商税”。这一点,华为的方案和深蓝的策略不谋而合。他们在用技术让智能变成日常,而不是让智能当个噱头。
再回头看市场,为什么现在各家都在搞“智能驾驶”?其实是时代变了。过去大家买车看发动机,看油耗,看能不能拉一大家子。现在城市节奏快,每个人都被“时间”困住,路上多一份智能,不是为了装逼,而是让你多点安全感,多省一份心。假如开车能变成像用手机一样舒适,那谁还愿意花钱去买没有智能系统的“老爷车”?
这里该问一句,科技进步真的给普通人带来了什么?是不是只是“体验”升级,还是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以深蓝S07为例,15万一辆车,智能防撞、全场景泊车、城区高速都能辅助,这难道不是科技带来的“生活革命”?过去你要花三十万、五十万买高配,今天十五万就能拥有,科技的价值不正是在“降价”里么?
但科技普及,总有“门槛”。华为这次搞了不同版本ADS技术,从最基础到高级,一步一步往下打。深蓝S07是“最低门槛”,说明他们要把智能驾驶像“家用电器”一样让每个人都能用。这策略,和过去“先哄有钱人后做大众”的套路,完全反其道而行。也许只有中国市场才能这么玩,因为中国家庭数多、需求杂,谁敢第一个跳出来,全市场的风向都得给他让步。
可是,“智能驾驶技术下放”有没有风险?有人质疑,说辅助驾驶多“托底”,出事了谁负责?这其实是老话题。任何技术都有边界,关键是你开发出来,怎么让用户理解,用合理方式使用。深蓝这次推全系标配,承担了一份责任,这也意味着他们自己要在售后、警告、教育上多做功夫。否则一旦出了事,技术的好坏没人在乎,大家只盯着后果。
还有一点值得琢磨,智能驾驶的普及,会不会加剧“新手司机”的懒惰?大家都信赖系统,是不是反而丢了本事?这也是一个社会议题。科技的初衷是让生活变得轻松,但不等于替代全部人的判断力。现实中,辅助驾驶只能做“辅助”,最后关键一秒还是得靠人,所以舆论不能过度夸大“全自动”这回事儿,否则让大家存了误解,出了岔子没人买单。
再看未来,将来如果15万级SUV都能用上高阶智驾,十万以内的轿车还会远么?科技的降价不光是厂商的事,也是产业链和消费者共同推动的。华为这次打包交出来,深蓝把它挂在“白菜价”区间,实际上是给整个行业开了个先例——你再玩“技术壁垒”,会不会掉队?传统车厂是不是该抖抖灰,开始考虑怎么“让利”给老百姓?
智能驾驶的普及,不光是一场技术竞赛,更是一场市场心理战。大家习惯性觉得贵的东西才有“科技含量”,谁先打破这个惯性,谁就成了新的领跑者。作为普通人,你是不是也该思考一下,该不该把智能安全当成“标配”,而不只是“炫技”?出了门不光是开得快、开的爽,安全才是永远的刚需。深蓝这局棋,表面上看,是“借力打力”;本质上,可能是中国汽车行业的一次“技术公平运动”。
最后我再问一句,如果智能驾驶真到了每家每户,是不是也会倒逼日常规则升级?比如车险会不会改变,比如司机培训内容是不是该重新写,比如道路规则是不是要再优化?技术先行了,社会是不是也该跟得上?
总之,这回深蓝和华为一起把智能驾驶普及到了15万元级别,意义不只是消费者多了个选择,更是整个行业“卷技术、卷价格”的信号。有人说,把智能变家常,意味着人人都活在未来。你怎么看?你愿不愿意花15万买辆能帮你“多活一秒”的智能SUV?也许这才是技术进步的最大意义——让好东西成为基础,让安全从“不敢奢望”变成“理所应当”。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