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尹同跃发声:新能源车企“下饺子”,靠谱吗?

奇瑞尹同跃发声:新能源车企“下饺子”,靠谱吗?

最近刷到一段视频,奇瑞的尹同跃直接开麦,说现在有些国内车企胆子太大了。成立还没六年,就能整出一堆新车型。老汽车人听着直皱眉头,觉得这事儿不科学。他们自己开发一个平台得花六年,还得砸进去60个亿,这都比不少新势力的全部家底还多。

说实话,这种观点搁在十年前,谁听了不心里咯噔一下?我身边有个哥们在主机厂干过,每次喝酒就爱吐槽:“我们那会儿造台新车,从画草图到量产,真的是熬秃噜皮。”结果现在网上随便刷下新闻,“某某品牌又发布全新车型”“三个月内连推五款”——看着都眼晕。

奇瑞尹同跃发声:新能源车企“下饺子”,靠谱吗?-有驾

但换个角度想,现在新能源汽车圈确实跟燃油时代完全不是一个玩法。你要是像以前那样慢慢磨发动机、搞变速箱,那是真的等不起,也卷不过别人。这两年混动、电驱这些东西,都已经被供应商做成标准件甩出来了,你要啥给啥。电池、电控、电机,有钱就能买现成的大牌货。

前阵子小区楼下碰见隔壁王叔,他刚提了一辆纯电SUV,还特意跑来问我:“小伙子,这玩意不会和以前那些拼装摩托一样吧?”我乐了,其实他担心也不是没道理,但现在市场上绝大多数新能源车本质上就是“攒”出来的,只不过攒得更高级点,用料讲究点罢了。

再说回尹同跃的话,他觉得短时间推出那么多车型不可思议,可对新能源玩家一切都顺理成章。我认识一个做零部件的小老板,他笑称自己是“汽车界拼多多”,客户只需要选好方案,下单付款,不用半年就能把一台合格的新车送进展厅。“你别管什么技术积累,我们负责让你有产品可卖。”这话虽然糙,但是真相摆在那儿呢!

燃油时代造发动机、变速箱,是企业命根子,也是门槛。有朋友调侃:“当年哪家敢明目张胆去外面买总成?消费者分分钟骂死你‘没核心技术’!”所以传统主机厂研发周期拉长也是无奈之举,不然怎么保证自家品牌脸面?

而到了今天,只要三电系统靠谱,消费者反倒最关心的是谁家的电池、谁家的控制器。“宁德还是国轩?”、“华为还是比亚迪?”这种问题天天有人问。甚至有人戏言:买新能源就是选供应链,比挑对象还认真!怪不得网友评论区经常冒出神评:“早知道这么简单,我也想组装辆自己的。”

但事情真有那么轻松吗?表面风光背后,其实行业内卷已经肉眼可见。同质化严重,大伙都是差不离的平台、差不离的动力组合,然后套壳改名,一个月出几款新品。不少老司机吐槽,“今天试驾A牌SUV,明天B牌MPV,一坐进去味道都一样,就是标志换个地。”

奇瑞尹同跃发声:新能源车企“下饺子”,靠谱吗?-有驾

这里插一句冷知识,有一年朋友带队去国外参加展会,本来信心满满以为国产新能源汽车可以碾压对手。结果现场遇上一位欧洲采购商,人家第一句话竟然问耐腐蚀性咋样。这问题把朋友问懵圈了,因为很多出口国产车其实在防腐蚀这一块做得并不好。据说2025年前后海外用户投诉开始增多,这玩意真不是靠堆芯片和屏幕能解决的问题啊!

大家热衷于快节奏推新品,好像“孩子生得越多越好打架”。但事实证明,多生孩子最后往往鸡飞蛋打。一些传统品牌之前尝试过密集上新策略,到头来反而拖垮团队精力,新老产品互相掣肘,还影响售后口碑。有时候忙活半天,全系销量加起来还赶不上别人一家爆款卖得猛。

奇瑞尹同跃发声:新能源车企“下饺子”,靠谱吗?-有驾

曾经邻居老李准备换台家庭用轿车,看来看去发现选择太多反而难受。他跟我抱怨,“怎么每个月都有更新版,我才看中A,又出了A,Pro,再等两周还有A,Max,到底怎么买才算不上吃亏啊!”这种选择恐惧症简直让人抓狂。不夸张地说,现在市面上的部分车型从上市到停产可能连两岁生日都过不了,小孩成长速度赶超葫芦娃系列……

回头看看尹同跃坚持走出去,也是被逼无奈。当初他讲自家门口事还没整明白呢,就被外面的合作伙伴拽着卖海外市场。但如果品质没有持续提升,仅靠组装式打法冲量,很容易陷入透支品牌价值的死循环。这一点老司机深有体会,比如耐腐蚀性差导致二手残值暴跌,那可是扎扎实实的钱包疼痛感呀!

奇瑞尹同跃发声:新能源车企“下饺子”,靠谱吗?-有驾

其实对于普通用户大多数人未必关心什么平台开发周期或者投入多少亿,他们更关注日常体验和售后服务。如果因为追求速度忽略品控,到最后吃亏的一定是消费者。有网友神评论调侃:,“这届厂家太急功近利,都快忘记汽车到底该怎么做好。”

行业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精简产品线,把有限资源投向核心技术研发,坚持长期主义才能走远。不然盲目铺摊子的结果,就是陷入价格战泥潭,同质化越来越严重,让整个市场陷入恶性竞争循环里转圈圈。而且质量滑坡以后,要想重新赢回用户信任,比登天还难。

奇瑞尹同跃发声:新能源车企“下饺子”,靠谱吗?-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