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开始搞V2G放电,估计是去年年底就有在那个新能源+电网圈子里的小道消息了。今年国家大力推动车网互动,这次活动一出来,就像小水滴变大海浪,没事儿还真能带起点风头。
记得上次去常州溧阳创智园,碰到做充电站的小兄弟,他笑着说:这个项目,真是站在风口,万元一点没夸张。li我也试着算了算,每个车放12度电,48元(这段先按下不表,后面补充)差不多能抵三次普通家庭的月充电费。你觉得,一次放电的收益,能不能帮车主真正解决点电费困扰问题?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那个创智园的辅助设备,65%的设备其实是今年新换的,老设备几乎全部被淘汰了。这里隐约让我联想到,供应链之于车-网关系,像拼装玩具里的插销,越是不稳定的配件,后续出问题几率越大。这个设备换代是不是也是为了把活动推得更稳?没细想过。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个V2G,实际上不是只靠车,整个体系还得靠充电桩、智能调度,像我在场站那天看到边上一个师傅满面疑惑:这咋自己会放电消耗,反倒比充电还烦?——其实你看,这中间,不止技术在调优,还得让每个参与者都觉得靠谱,不然谁愿意把自己车当成电池,出去冒风险?
对比它和市面上其他同价位车型,比如吉利的纯电SUV和比亚迪的韩系车,实际用起来最大的差异应该是,V2G的参与门槛高吗?我觉得不算,但确实操控感上,有点像开闯关手游,要适应界面和操作流程。大部分车主可能觉得繁琐——这也是为什么我猜,下一步必然是用场景做引导,把放电变成一种便民服务。
除非,未来每辆车都能快放快收,但(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觉得,真正的瓶颈其实还是沟通和信任。谁愿意放心交出电池?我问过朋友:你愿意为点补贴,操心车子安全么?他笑:当然愿意,但我更关心‘坑不坑我’。
这里不是说得太绝对,毕竟,常州这次搞活动,除了硬件升级,还在推服务靠前,比如全天候技术支持、故障协助——那些细节,才是让人觉得新技术也结合实际了。想到这里,不由得想:是不是只有贴心服务才能打开车主的心?
我还在想,V2G是不是带点投机色彩?毕竟,市场上试点那么多,真正能全面铺开,就像玩羊毛党一样,走得快的,还是利益最大化的那一拨。未来车企会不会把这个合作平台,变成另一种变相补贴手段?说到这我开始怀疑:这不只是技术应用,更像一场博弈。
好吧,这也让我忍不住想:如果我车还在用,放电赚的钱能不能换成‘充电币’或优惠券?某些车主其实在琢磨怎么翻本。你知道,心算一辆车一年的利用率,可能在200次左右,放电总量估算大致在300度左右,收益大概600元左右(这估算样本有限,纯粹参考)。如果它真的实现规模化,未来看它可以变成一种新零售场景。
临场的小细节,有次跟一位充电站的老维修工聊,他指了指旁边的两个充电桩:你看,现在这个设备,刚换上,去年那个,电路老跳闸。他叹了口气,设备再好,也得平时维护,别指望一劳永逸。——说到这我突然想到,其实技术只是手段,确保用的放心才是真的关键。
那么问题来了,未来车主会不会像现在用手机那样依赖这个系统?还是说,真正成为常态还得靠场景营造和制度完善?我一直在思考这个,或许一辆车的充电、放电,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更像是在搭建一个微型的能源生态圈。
你觉得,这样的技术+服务结合,能让新能源车真正成为家庭能源管理的一环嘛?还是说,仅仅只是噱头?
(跟着想象,南方秋天的空气中,微微泛起一丝期待,也夹杂点疑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