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里头,可以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大家伙儿的目光还没从前几场新车发布会上挪开,一个更重磅的消息就砸了下来,让所有关心中国汽车的人都精神一振。
这回的主角,不是别人,正是咱们国家汽车工业的“门面担当”——红旗。
消息说,红旗要和华为合作了。
这俩名字放在一块儿,分量可太重了。
一个是在咱们心里有着特殊地位、代表着国家形象的“共和国长子”,一个是在科技领域披荆斩棘、让国人引以为傲的科技巨头。
他们俩走到一起,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很多人都在琢磨,这是不是意味着,那台我们一直盼着的,能真正和国外那些顶级豪华品牌掰掰手腕的国产豪车,真的要来了?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
红旗这个品牌,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意义远不止是一辆车那么简单。
从国庆阅兵场上的庄严检阅,到成为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保障用车,它几乎出现在所有代表国家荣耀的高光时刻。
可以说,红旗不仅仅是一个汽车品牌,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中国制造业的最高水平和深厚底蕴。
六十多年的历史,让它身上沉淀了一种独特的庄重感。
但是,时代在变,汽车行业也迎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现在大家买车,不光看品牌、看内饰、看动力,更看重车子聪不聪明,有没有先进的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
在这股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浪潮面前,即便是红旗这样的老牌劲旅,也感到了转型的压力。
就在这个时候,传来了红旗要和华为合作的消息。
根据报道,一汽红旗计划在明年推出的全新旗舰车型“红旗9系”上,将会全面采用华为提供的全套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这个消息一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华为是不是又要推出第六个“界”了?
毕竟问界、智界、享界这些车型的成功,让大家觉得华为和谁合作,谁就能火。
不过,华为的高管余承东之前已经明确表示过,华为的“界”字辈品牌已经收官了,不会再有新的了。
那么这次合作到底是什么形式呢?
其实是一种叫做“HI模式”的深度合作,也就是“Huawei Inside”。
咱们可以简单理解成,红旗还是那个红旗,车子的研发、生产、制造、销售,主导权都牢牢掌握在一汽红旗自己手里。
而华为呢,扮演的是一个顶级技术供应商的角色,把他们最厉害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控等一整套技术打包提供给红旗。
这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内功已经很深厚了,现在又从兵器大师那里得到了一把削铁如泥的神兵利器,实力自然要更上一层楼。
所以,这并不是华为把红旗“收编”了,而是强强联合,各取所长。
那么,红旗为什么非要选择华为呢?
咱们看看市场上的情况就明白了。
今年上半年,红旗的销量非常不错,达到了22.5万辆,品牌价值也水涨船高。
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卖得好的车型大多集中在中低端市场。
而那些真正用来撑起豪华品牌门面、售价上百万的车型,比如对标迈巴赫、宾利的“金葵花”系列,市场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去年全年只卖出了一千多辆。
反观华为深度参与的问界M9,售价高达五十万,却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月销量屡创新高。
这种鲜明的对比,让红旗清醒地认识到,在今天的豪华车市场,光有历史底蕴和品牌光环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顶尖的科技实力来加持。
消费者眼中的“豪华”,已经不仅仅是真皮座椅和桃木内饰了,更是那块聪明的屏幕、那个能帮你开车的老练的智能系统。
另外,红旗虽然也有自己研发的“司南智驾系统”,但在技术水平上,和行业第一梯队相比还有一些差距。
选择与华为合作,正是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风险,补上这块最关键的短板,让红旗的“豪华”更有科技含量,也更能吸引年轻一代的消费者。
其实,不只是红旗,现在国内的传统车企,对华为的态度已经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几年前,很多车企还很担心和华为这样的科技公司合作,会失去自己的“灵魂”,沦为一个代工厂。
但现在,大家是争先恐后地想加入华为的“朋友圈”,生怕晚了一步就会被市场淘汰。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赛力斯这个活生生的成功案例。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赛力斯的前身叫小康股份,以前是生产几万元小面包车的企业,在转型做新能源汽车的初期,连年亏损,一度走到了悬崖边上。
就在2021年,它下定决心和华为合作,推出了问界品牌。
当时,几乎没人看好这对组合,一个是在汽车行业名不见经传的小厂,一个是刚入局汽车领域的科技公司。
但结果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问界M7一上市就成了爆款,后来的问界M9更是直接把国产车的价格和销量天花板都捅破了。
赛力斯也因此实现了惊天大逆转,2023年营收暴涨,从一个亏损百亿的企业一跃成为盈利几十亿的明星车企。
赛力斯的成功,就像一个样板间,向所有传统车企证明了,“传统制造+科技赋能”这条路是走得通的,而且能走得很好。
当然,合作的路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华为和奇瑞合作的智界品牌,就经历过一段不小的波折。
当初智界S7这款车产品力非常强,但上市后却迟迟无法大规模交付,引起了很多消费者的不满,甚至出现了一波退订潮。
背后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普遍认为与两家大公司在合作初期的磨合不顺有关。
奇瑞作为老牌汽车巨头,有自己的想法和流程,而华为作为技术主导方,也希望对产品的智能化体验有绝对的控制权。
这种矛盾最终影响到了生产和交付的效率。
好在后来双方都意识到了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调整,成立了独立的智界事业部,理顺了合作机制。
奇瑞的董事长尹同跃甚至在公开场合感慨,“听华为的就能顺利,不听华为就遇到了挫折。”这番话可以说是对合作模式的最好总结。
调整之后,新款的智界车型一经发布,一个小时订单就突破了五千台,也算是走出了困境,重回正轨。
这个例子也说明了,这种跨界合作,不仅是技术的结合,更是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的深度融合,需要双方都有开放的心态和共同的目标才能成功。
如今,随着红旗的加入,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布局也越来越完整,从大众市场到高端豪华市场,都有了深度的合作伙伴。
这对于整个中国汽车工业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
传统车企深厚的制造功底,加上科技公司的智能化基因,这种结合正在催生出一批极具竞争力的新一代中国汽车。
未来的市场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而这种竞争,最终将推动中国汽车工业整体向上,走向更强大的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