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现过这种事吗?有些车企最近真是任性得不行,尤其在面对批评的时候,简直脆弱得像玻璃心,一碰就碎了。其实大家批评它,是要让它优化产品、服务变好,可它不听,偏偏觉得大家是在“害它”。这事儿咋整?它们的法务部直接上阵,手里的法律武器可谓是“玩得相当溜”。
讲个最近挺“热闹”的例子哈,某车主写了篇小文章,说某车企旗下车型在网约车行业挺火,数据说得清清楚楚,观点也中规中矩,可最后这篇文章居然被车企举报了,说是“恶意抹黑品牌、扰乱市场秩序”。咋咋呼呼地一通投诉,连里的小词都不放过。可好在,平台审核后判定这篇文章没有问题,基本是客观呈现车主的体验,没有啥夸张或歪曲。于是车企举报失败。
你说这事儿,有点搞笑吧?感叹之余,我又挺庆幸,平台公平且坚守原则,没有任由资本裹挟。这在如今不少领域已经是“稀罕事”了。如果平台没挺住,今天是个普通车主被禁言,明天或许是我们每一个人无法表达真实感受。到时候,所有负面都被删得干净,你搜到的,只剩满屏幕铺天盖地的吹捧文,“豪华!完美!无可挑剔!”可让车主们一开车、,十全十美咋就成了“十全漏洞”?
就说句良心话吧,现在哪怕是身价千万的豪车,也没可能百分之百完美吧?可问题是,车企今天删的是一篇批评文,明天它就能封大V账号,甚至直接走法律程序索赔几十万、几百万——好家伙,这姿势太狠了。要说,恶意造谣抹黑车企的,该追究责任没问题。但现在一些车企做得太过,任何一点批评都被归类为“恶意拉踩”“蓄意抹黑”,而真实车主的体验和声音反倒被压制。
我认识的几个资深车主也聊过类似经历,批评车企产品问题,结果各种举报、投诉甚至律师函接踵而至,让他们背后感叹一句:是解决问题?还是解决提问题的人?这操作真是“被迫害妄想症式”的。这些人说,他们其实就是希望车子可以更好,比如有些车型的油耗标注不准,有些车型的临时故障率高,作为花了不少钱的消费者,提提建议不过分吧,可车企根本不买账。
车企们的玻璃心其实是我们这个时代某些企业的缩影,就是怕被批评会影响公众认知,连带着影响销量。但这么敏感又自闭的心态,长此以往,只能捂着耳朵听不到真实的声音。那些希望车企更好的建议没了,问题更多,说不定连内部研发的进步性也会被削弱。消费者买到的问题车越多,也不是举报几篇文章就能挽回口碑了。
大家也能理解车企的心思,它们肯定是怕品牌形象受损,竞争力下降,这对商业世界来说确实是巨大的挑战。可问题是,优秀的企业不该害怕批评,反而应该从中找价值。这些吐槽的背后,是车主最真实的反馈,比开多少发布会、雇多少营销团队都重要。
这让我想起一句挺受用的话,“若批评都不自由,那赞美还有啥意义?”这话原本是莫扎特的歌剧里的台词,后来被用作法国报纸《费加罗报》的座右铭,用在今天汽车圈还挺适配。车企们能不能多点信心和胸怀,听听用户怎么吐槽,毕竟他们要的不是谁家的法务部有多厉害,而是有台好开的车。对吧?
说到这儿,我心里呀还真有点复杂。咱们买车,是希望生活更得劲,可如今声音还没出口,有些车企就一口一个“侵权”,真是让人心里堵得慌。不知道大家怎么是不是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