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其实挺扎心的。你看数据:德国一度电要3.31元,日本1.05元,美国1.3元,而中国只要0.52元。这差得不是一点半点,简直是天壤之别。
我刚才还翻了下笔记啊,反正大致估算,一年用电成本在家庭用车中算是省得掉的。而油车?一年油费大概在一万块上下。你想,变来变去,油费可能还会涨,反正我遇到的情况是这价格总能稳步上升。
可是用电呢?基本稳定,尤其是在中国,0.52元这个数字持续了几年的调控,差不多这样的定价让人觉得用电成本很难爆炸。
但你要说买车的考虑点,光是用电成本,这不是唯一。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电费要考虑每个地方的电价差异,偏远地方可能还会更低。比如说,我一个朋友在河南,电价比我这边(上海)还低一些,估算用纯电车每年电费可能连一千都不到,真香。
我在搞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想到一个点。为什么很多人还伙同着充电难、续航焦虑来偏向油车?是因为油车已经惯了,方便,随叫随到。
但这句话也不能全信。你说,城市里开油车,油站其实还是挺多的。只是说了难,大家就会觉得麻烦。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还跟朋友聊到过,他说:你看,去年我换了新能源SUV,最烦的就是充电。一次充80%得等半小时,比油加油还麻烦。我就觉得,惯问题。油车加油,只要三五分钟,完事。纯电的快充能不能快到让人心甘情愿?这还得看技术进步。
话说回来,像我所体验的那款某国产纯电SUV,价格在11.98万到14.98万之间,配置丰富,安全性能也不错。配备720度铠甲车身,高强度钢板占比77.5%,这就像给车装上了钢铁盔甲一样。安全感是有的,尤其家庭使用,得拼安全。
更别说,快充技术也不断突破。30%-80%的快充时间只要27分钟,实际操作中,我试过几次,充满只需比我想象中的还快一点。你别小看这个时长,早上出门去公司,小半个小时,车就能充饱。
不过我得说,不能只看硬件。比如这个车的空间,后排秒变宽松沙发,孩子们坐里面舒服得不行,平时带他们出去玩,空间宽大不压抑。
另外一点,安全配置方面也是亮点。10-130km/h的转向飘逸,座椅边缘还能瞬间充气支持,像个安全气囊护体的小乌龟。这种设计细节,可能很多人都忽略,但实际用起来,感觉就是心里有底。
我也未必全认同纯电SUV就是未来。你没想过吗?里头的电池寿命到底能用多久?我没细想过这个问题,但据说保值率还可以,可能能用个五六年,当然中间还得换电池。
这就让我思考,供应链这个事儿。记得我有次跟修理工聊天,他说:电池真的难,方案多,但还是得看供应链稳定。
对了,顺便说两句,一些家庭用车的市场需求,其实不只是续航和成本,更多的是安全、空间和充电便利。你看我朋友家,平时上下班基本用电车,他说:每次出远门就得提前算路线,要不然真得焦虑。
这样一想,是不是用电成本还真不是唯一的指标?
(为什么我没考虑到这个问题,你是不是也会遇到?)
想不到的,比如说充电桩的覆盖率和后续维护,是不是也挺关键?我曾经检测过,某些偏远地区的充电桩成功率只有86%,试过几次充值失败,挺头疼。
从硬件到软件,整个生态还在不断优化。像我所用的那款车型,不仅支持全国99%的充电运营商,资料显示,实测充电成功率能达到100%。这是不是觉得还算顺畅?
得出的结论是:用电成本其实看你在哪,也看你用多久。
要我猜测一下(这点不一定准,毕竟没有数据支撑)。或许,随着充电桩布局更加密集,成本会逐渐与差距缩小?没想过,这个新趋势会不会改变我们的用车惯?
反正,我觉得一百公里的电费大概只要几块钱到十块左右(这算心里账),如果再加上国家的补贴,可能更便宜。
不用说,价格和用车体验的关系还非常复杂。安全、空间、充电便利、成本……各种细节都能影响用户选择。
你倒是想过,没有一个完美方案,但未来也许会变得更适合我们。列个问题:你觉得,充电难会成为惯吗?还是说,还得靠技术创新爆发?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