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包括奔驰、宝马、奥迪、法拉利、保时捷等在内的多家跨国汽车巨头相继调整电动化战略部署,这一系列战略转向引发行业高度关注,也促使业界重新审视电动化转型的推进节奏、技术路线选择与市场现实挑战。
此番调整究竟是车企应对现实的审慎抉择,还是对传统燃油车路径的妥协?在“碳中和”目标引领下,车企该如何平衡短期经营压力与长期技术投入?面对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与尚存瓶颈的基础设施,汽车产业应如何规划最务实的转型路径?
本期“青年说”聚焦这一现象,邀请吉林大学4位青年学子,从技术成熟度、产业链重构、消费市场接受度等维度展开探讨。他们将剖析车企战略调整的深层逻辑,为全球汽车产业深刻变革中寻求更稳健、可持续的转型路径贡献青年智慧。
产业转型需兼顾雄心与务实
宋雨欣(本科生)
专业方向:工业设计
从燃油车向电动车的转型绝非简单的动力总成替换,而是涉及整车设计理念、制造体系与材料应用的全方位重构,其过程充满技术挑战与产业风险。在我看来,“燃油车与电动车长期并存”的发展策略,在当前阶段更具现实意义,能为车企提供宝贵的转型缓冲期。
这种判断基于多重技术现实。一方面,平台架构差异显著。传统燃油车布局受限于发动机、变速箱等大体积核心部件,而纯电动车则围绕结构紧凑的电池组与电机进行设计。若车企完全放弃成熟的燃油车平台,转向全新纯电架构研发,意味着需要对车身结构、产线布局乃至整个制造工艺体系进行颠覆性改造。
另一方面,材料工艺挑战仍待解决。为降低电动车自重、提升续航里程,广泛应用高强度钢、铝合金及碳纤维复合材料等轻量化材料已成趋势。然而,当前异种材料间的连接技术(如钢铝连接、复合材料黏接与固化)在工艺成熟度、长期可靠性及大规模量产稳定性方面仍面临瓶颈,存在较高的技术风险。
此外,车企的体系重构成本高昂。上述挑战叠加,使得整车厂在车身结构设计、制造工艺革新、新材料应用等核心环节面临系统性变革压力。全盘押注纯电动化意味着巨大的沉没成本和不确定性风险。
因此,在我看来,产业转型路径的选择需兼具前瞻视野与务实考量。相较于风险集中的激进纯电化策略,“燃油车与纯电动车长期并行发展”的模式,更有利于企业在保障当前经营稳健性的同时,为技术攻坚和体系升级赢得时间窗口,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审慎之选。这不仅关乎企业生存,更影响着整个汽车产业链在绿色转型中的韧性与可持续性。
平稳过渡方能降低转型阵痛
耿永璐(本科生)
专业方向:能源与动力工程
在我看来,传统车企的电动化转型正卡在技术与市场的双重夹击中。技术层面,“三电”(电池、电机、电控)仍是关键瓶颈——相比某些轻装上阵的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在这个领域的优势并不明显。
市场层面的情况则更为复杂——纯电动车普遍存在的续航焦虑,像根刺一样扎在消费者心里。
J.D.Power最新报告显示,近五成新能源汽车的潜在买家因续航问题放弃购买新能源汽车。倘若这时候车企硬要“油转电”,不仅技术攻关压力大,更可能把属于燃油车的销量也“搭进去”了。
正因如此,我认为“油电共存”成了眼下最务实的选择。增程式、插电混动既绕开纯电短板,又能把续航拉到1000公里以上,理想L9实测冬季续航达成率超85%就是例证。在此基础上,靠成熟产品守住基本盘,给电动车的销量波动装上“减震器”。
当然,在“双碳”目标的大方向下,电动化这条路非走不可。但步子太急容易摔跤,从燃油车到混动再到纯电的“三步走”策略,才是让传统车企少“栽跟头”的稳妥路径。
在剧烈变革中寻找汽车产业发展之道
杨艺文(本科生)
专业方向:工业设计
当前车企最现实的挑战是什么?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在电动化浪潮中,如何既要守住品牌基因,同时又要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这些中国新能源车企领跑的领域上“补课”。
面对这道双选题,“油电共存”正展现出独特的中国智慧,它让车企能“两条腿走路”。
作为吉大汽车工程学院的学生,“多家跨国汽车巨头相继调整电动化战略部署”的转型给我上了生动一课: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浪潮势不可挡,但技术路线并非单一,市场规律和用户需求是转型基石。
显然,未来很长时间内,传统技术与前沿知识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融会贯通、相互促进发展的共生关系。这坚定了我们既要打牢传统汽车技术基础,又要深入钻研“三电”与智能网联前沿技术的决心。
接下来,我们需要具备更全面的知识体系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助力中国汽车产业在油电共存、技术融合的时代,抓住机遇,走出更稳健、更创新的发展道路。
用“油电并行”覆盖更广泛用户群体
罗彤(本科生)
专业方向:能源与动力工程
当前豪华汽车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仍根植于卓越性能与极致驾乘体验。虽然纯电动车在加速性能和静谧性方面表现突出,但续航焦虑与充电效率等关键痛点尚未根本解决。
与此同时,现实场景中的矛盾尤为明显:燃油车数分钟即可完成补能,而纯电动车即使采用超充技术仍需半小时以上,这对长途出行用户造成不小的困扰。
因此,当前“油电共存”的战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性。在用户场景存在显著差异的背景下,城市通勤者偏好电动车的经济性,偏远地区用户依赖燃油车的可靠性,商务出行群体重视混动车型的续航保障,多元技术路线可覆盖更广泛客群。
同时,纯电三电技术仍处于快速迭代期。保留燃油车生产线既维持现金流,又为技术攻坚赢得窗口期。以宝马为例,其财报显示,2023年燃油车业务贡献了68%的利润,支撑了电动化研发投入。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明确指出:“2035年前高效内燃机仍将承担45%减碳任务。”这要求企业把握技术演进与市场接受、传统优势与创新突破、短期经营与长期战略这3个领域的平衡。
我预测,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燃油车与电动车将长期协同演进。豪华品牌唯有精准把握消费需求,同步推进关键技术突破,才能在保障产业平稳过渡的同时,实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