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5日,一辆银灰色的A级轿车缓缓驶下广汽埃安长沙智能生态工厂的生产线。它没有轰鸣的引擎,却吸引了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目光——这是京东联合广汽集团与宁德时代推出的首款“国民好车”埃安UT super,也是国内首款真正意义上在十万元级市场落地的换电私家车。
这款车被冠以多个“国民”头衔:“国民空间王”“国民智能王”“国民避障王”。它轴距达2750毫米,空间接近B级车;搭载华为云车机系统,号称“无限更新”;配备540度全景影像与自动刹停功能。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它支持99秒极速换电,用的正是宁德时代名为“巧克力电池”的模块化方案。
这不仅是新车发布,更像是一场关于未来出行方式的宣言:充电之外,换电能否成为普通家庭的日常选择?
“巧克力电池”听起来像是一款甜品,实则是宁德时代为破解电动车补能难题设计的核心技术。它的本质是一种标准化、可拆卸的电池模块,形状规整如巧克力块,能像拼积木一样嵌入不同车型底部。目前有两种标准规格,25号模块专为A级及以上车型设计,单块即可提供约500公里续航。
换电过程几乎全自动完成。车辆驶入换电站,系统识别车型后,机械臂从底盘卸下电量耗尽的电池模块,再装上满电的新模块,全程无需下车,最快78秒完成。背后支撑的是高度智能化的调度系统——每一块“巧克力电池”都有独立身份,健康状态实时上传云端,确保用户换到的始终是高性能电池。
这种模式最大的突破在于“通用性”。过去,各车企电池尺寸、接口不一,换电只能在品牌内部闭环运行。而宁德时代推动的20号与25号标准,已吸引长安、北汽、五菱等十余家车企加入,目标是让换电站变成像加油站一样的公共基础设施。
但技术可行,并不等于市场买账。尤其对于预算敏感的十万元级消费者,换电模式是否真的划算?
时间上,换电完胜。99秒补满电,比800V超快充节省至少5分钟。对通勤族而言,这意味着不必提前规划充电时间,突发出行也毫无压力。然而成本是一道坎。支持换电的车型通常比同级快充车贵1.5万至3万元,且多采用“车电分离”模式,用户需每月支付数百元电池租金,五年累计支出可能超过购车差价。
更现实的问题是覆盖。截至2025年11月,全国换电站总数不足800座,集中在深圳、重庆、合肥等39个城市的核心城区。在这些区域,用户确实能体验到“10分钟找站、99秒换电”的便利。但在三四线城市或郊区,换电站近乎空白,一旦离开网络覆盖范围,所谓的“换电自由”便无从谈起。
相比之下,快充桩已超百万根,遍布小区、商场和高速服务区,兼容所有国标车型。尽管节假日常现“充电长队”,但其普适性仍是换电难以企及的。
京东的入局,正是试图打破这一僵局。作为电商平台,它不造车,却掌握着超7亿用户的消费数据。通过数万份问卷,京东发现:99%的用户将安全放在首位,96%关注续航与补能效率,83%期待价格低于10万元。这些真实需求被直接反馈给广汽和宁德时代,成为埃安UT super的产品蓝图。
京东的角色远不止销售渠道。它还是这款车型的“定义者”和“整合者”。从联合广汽打造高安全性车身,到引入宁德时代的换电网络,再到首发华为云车机系统,京东将制造、能源、智能与服务链条串联起来。用户在京东下单,不仅能买车,还能一键配齐车衣、脚垫、车载吸尘器,甚至预约养车服务。这种“一站式”体验,正是京东希望复制的“买手机逻辑”。
外界对此反应不一。有分析师认为,京东此举是电商流量向硬科技延伸的标志性尝试,若能在下沉市场打开换电普及口,或将重塑行业格局。也有声音质疑,换电模式重资产、高投入,能否在低价车市场实现盈利仍是未知数。
可以预见的是,短期内换电不会取代快充。国家政策也更倾向于在县域推广快充网络,而将换电站布局于出租车枢纽与核心城市主干道。未来出行的主流图景,很可能是“快充为主、换电为辅”。
但埃安UT super的下线,至少证明了一件事:曾经只属于高端车型的换电技术,正在向大众市场下沉。当一块电池可以像快递包裹一样快速更换,当买车变得像网购一样简单,普通人对新能源汽车的想象,或许正悄然改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