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30多个品牌,价格战打得腥风血雨,但大众汽车偏偏不按常理出牌,在中国电动车市场上走的是“慢撒网,深挖洞”的路线。没有自杀式降价,没有简单粗暴的促销,而是用燃油车赚的钱,狂砸研发,布局未来。就在众多玩家为了生存烧掉利润时,大众却“清醒”地活着,计划到2027年实现从电池革命到高阶自动驾驶的全面突破。这个策略真的可靠吗?它会是电动车行业的救赎,还是一次特斯拉式的豪赌?这个局,看起来比我们想象得要复杂。
【第一高潮】
价格战愈演愈烈,90%的电动车品牌都在亏本“硬抗”,连早期气势如虹的头部品牌也被拖入泥沼。然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众的中国区CEO贝瑞德甩出了一句惊人的话:“我们拒绝参与自杀式降价。”这无疑为这个红海市场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不少业内人士直呼狂妄:大众这是自信过头了,还是背后有更深的算盘?别忘了,大众去年靠燃油车在中国赚了280亿欧元,即便不降价,他们似乎也有资格“佛系”。但敢对波涛汹涌的市场说“不”,大众的底气到底来自何处?而这一策略,真能抗住中国电动车浪潮的冲击吗?悬念在这里悄然埋下。
【发展过程】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从大众的玩法说起。它的策略可以概括为一句话:燃油车赚钱,电动车革命。如果我们用比喻来讲,大众就像一家传统酒楼,用招牌菜赚来的钱跑去开一系列新潮餐厅,而那些餐厅是它未来的盈利点。燃油车是大众现在的“现金牛”,电动车则是未来的“印钞机”。而大众还选了一条少有人走的“研发费猛砸”路线,先是2025年推中国特供车型,后是2026年亮相新一代经济型车平台,再到2027年完成高阶自动驾驶。这背后的问题是,当所有人忙着烧钱求活时,大众这种战略是否真的能走得通?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他们其实没太关心“战略”这些大词,更直接的问题是:能不能买到价格合适、体验优质的电动车?据悉,大众计划主要通过捷达品牌打入国内的中低端市场,这一块价格区间多年来几乎是国产品牌的天下。业内普遍预测,大众可能会采用“减配不减质”的打法,用类似于智能手机“青春版”的方式,把成本压到最低,却依然卖出高性价比车型。这么一来,以“便宜+好用”抢占份额似乎有点希望。但相较之下,老百姓并不是很看好一贯“德味十足”的大众能否迅速通过本地化研发讨好中国用户。
【第一低潮】
别急,我们还没摸清大众的底牌,它的“慢策略”不是眼下看起来那么简单。看似风平浪静的处境,其实暗藏杀机。中国电动车市场的竞争格局越发复杂,单车利润率普遍下降,对研发的投入越来越依赖资本的持续支持。而大众的关键策略是,用燃油车的利润换时间,背后真正的核心计划是构筑自己的三重护城河:成本控制、政策套利、技术冗余。这些护城河虽然看起来很坚实,但也暗藏隐患。
比如在成本控制上,大众计划通过平台化生产降低单车研发成本,这确实是一个长远的有效方案,但问题在于这需要时间。而2025到2027年正是行业洗牌的关键节点,许多竞争对手可能早已凭借精兵策略在市场站稳脚跟。再看政策套利,大众试图通过中国产电动车返销欧洲,避开高额关税,这招确实很聪明,但背后的不确定因素在于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一旦发生,策略可能瞬间被打破。而技术冗余方面,大众同时下注固态电池、氢燃料和增程式三条路线,看起来很保险,但一旦资源分散过多,也可能失去聚焦优势。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大众的慢策略是否会拖得太久?若中国品牌在这期间迅速崛起并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那么大众的技术优势反而可能被侵蚀殆尽。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电动车的战争更像是小区快递柜的争夺战,眼下看谁铺得快,而最终决定命运的是用户量。但大众似乎更想换掉整个小区的电表箱,这种长期布局是否最终能转化为盈利,还得看时间。
【第二高潮】
事情的反转出现在大众的全球棋局上。这家公司正通过三条腿走路的方式,将电动车市场划分为中国、北美和欧洲三大战场,而它的打法越来越像“国际版混血儿”。你在广州看到小鹏G9的尾标挂着Volkswagen时别惊讶,这是大众与中国小鹏汽车合作的结果。更奇的是,以往德国人顽固坚持一切研发必须掌控在自己手里,现在竟然接受了“软件外包”的模式,与中国团队共同开发技术。这个转变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众正试图拥抱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
它在北美靠投资Rivian打造电动皮卡技术,在中国则联手地平线研发自动驾驶,还在欧洲反向输出MEB平台。这种“东技西用”、“混合式”的战略,就像德国啤酒厂开始用青岛啤酒的配方一样,让曾经像“技术堡垒”的德国车企变得柔软起来。一方面,这种合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与成本优势;但另一方面,大众若失去自己的传统品牌价值,可能也会被市场看低。这种全球化混血的打法,既是一次惊人转换,也可能变成一次无法挽回的牺牲。
【第二低潮】
然而看似重新占据优势的大众,问题远未解决。它面临的障碍比原先还要复杂。首先是来自内部——一个企业的转型需要时间和资金,而时间对大众来说已不宽裕;其次是外部——电动车市场的政策、竞争和技术变数随时操控着它的未来。分歧逐渐显露,各方意见越发对立。有人认为大众这种“慢策略”在市场中突围的可能性很大,但也有人质疑其过于依赖燃油车利润的模式在未来是否还能持续。
更大的隐患在于大众本身的文化冲突。德国技术与本地化需求本身就是分歧越来越大的对立面,而全球合作使得这种文化冲突更加激烈。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关注的是产品好不好用,但对大众来说,它的品牌文化是否还能保持足够的独特性将决定它的行业意义。至此,大众的策略似乎把问题越搅越乱。
【写在最后】
通篇看下来,大众堪称一个“老谋深算”的棋手。它用燃油车利润换时间,用中低端市场布局换份额,用全球合作换技术,看起来阵势挺大。但问题在于,这一切的成败最终还是交给时间去裁决。如果它能通过自己的研发优势抢占关键市场点,那自然是未来赢家。但如果拖延太久,或者中国电动车品牌提前拉开高端市场大门,大众这张慢撒网可能还来不及收就被后浪冲垮。
【小编想问】
电动车这场全球麻将,大众的策略似乎看似“燃油车养电动车”的科技追求,但这条慢路线能否赢下关键局,你觉得呢?假如国产电车提前抢占高端市场,大众的技术优势会不会成为徒劳呢?评论区聊聊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