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超导材料问世!MIT和特斯拉官宣成功电费将省10%,百年难题终结!

2025年11月1日,《自然》杂志爆出大新闻:MIT和特斯拉一起研究,做出了能在21℃下工作的超导材料!他们用了镥、氮、氢三种东西。电流进去,没有电阻。它能完全推开磁场,这是超导的厉害标志“迈斯纳效应”。人们等超导梦等了一百年,就是等这一天。不过我说,这事儿不是突然发生的。几个月前,刘子逵教授的团队已经把理论基础搭好了。今天,我们好好聊聊,看看超导是不是真要改变我们的生活了。

21℃超导材料问世!MIT和特斯拉官宣成功电费将省10%,百年难题终结!-有驾

我先给不知道的人讲讲:超导为啥这么好?很简单,电在普通电线里跑,一定会“漏”掉。从发电厂到你家,最少丢10%的电。超导就厉害了,电阻是零。电跑多远,都不会浪费。这简直就是“电的永动机”。以前的超导材料太难伺候了。它们必须在接近零下273℃的超冷环境里才能工作。医院的核磁共振机(MRI)就是例子。里面的超导磁体要靠液氦降温。光是降温的钱,就占了机器总价的一半。真是又贵又麻烦。

到底哪里出了错?原因在理论。以前研究超导,科学家用两套理论,但它们互相不说话。BCS理论能解释低温下电子怎么变成“库珀对”导电。但温度一高,这个理论就废了。密度泛函理论(DFT)能画出电子的地图,可它不知道电子怎么“组队”工作。这就像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一起备课,根本没法沟通。刘子逵团队厉害,他们给这俩理论搭了桥。他们想:DFT看不到库珀对,但也许能看到它留下的线索?结果,他们对比了超导和非超导状态的电子分布。他们一减,奇迹出现了!一个叫“直一维隧道”的东西被发现了。

21℃超导材料问世!MIT和特斯拉官宣成功电费将省10%,百年难题终结!-有驾

这个隧道,就是超导的“电子高速公路”。刘教授打了个比方,很形象:电子在普通材料里走,就像你在老胡同里开车,到处是障碍物,老是撞到,能量全浪费了。但是有了这个隧道,电子可以随便跑,当然就没有电阻了。他们还发现了一个“层状浮桥结构”,这真是太牛了!高温超导材料里的这条“高速路”,它不是硬桥,而是像水上的浮桥。温度高了,原子会剧烈抖动,没关系,浮桥跟着晃动,吸收了能量。桥上的电子还是跑得很稳。这个发现,解决了高温超导一百年的大难题。

这个理论不仅能解释那14种已知的超导体,而且还发现了一个大惊喜:铜、银、金这些我们觉得跟超导没关系的金属,其实也是超导体!只是它们的“浮桥”太弱了,必须在很低的温度下才能稳定。现在,他们拿着这把“钥匙”,在500万种材料里找新的目标。这比以前“大海捞针”快太多了,干得漂亮!

21℃超导材料问世!MIT和特斯拉官宣成功电费将省10%,百年难题终结!-有驾

理论成功了,实验马上跟进。2025年的超导界,简直像“神仙打架”,太热闹了。最爆炸的消息,就是MIT和特斯拉这个。他们做的镥-氮-氢超导体,临界温度能达到294开尔文,就是我们说的21℃,差不多是室温。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不需要几百万大气压那种变态条件。普通的实验室设备就能做出来。

如果这个材料真的能稳定,那世界就全变了:电网传输几乎没有损耗,每年能少排20亿吨碳。磁悬浮列车会便宜一半,速度也会更快。量子计算机不用再靠贵的要死的液氮降温,运算速度能快一千倍。我必须说句不好听的。这个成果必须等全世界的实验室重复验证才行。毕竟2023年那个LK-99闹过笑话。当时他们说能室温超导,结果只是材料里的硫化亚铜在搞鬼。得谨慎。

再来看看中国,他们的表现也很棒。2025年2月,薛其坤院士的团队在《自然》发了文章。他们用“搭积木”的技术,做出了常压下的镍氧化物超导体。这技术太精密了,像搭乐高一样,原子一层一层堆,误差比一个原子还小。而且这材料真厉害,它打破了老理论的限制,成了铜基、铁基以外的第三种高温超导材料。这为后来的研究开了新路。到了9月,陈仙辉团队又有了好消息。他们用了21万个大气压,让一种镍酸盐材料实现了54K的超导。虽然还是要高压,但比起以前动不动就几百万大气压,这已经好太多了。中国团队正在从高压到常压,一步步靠近实用化。

我觉得很有意思,所有这些实验突破都离不开刘子逵团队的理论。现在他们和实验科学家一起工作,用理论来指导做材料。效率比以前瞎试的方法提高了五六倍。美国能源部都投了7100万美元来支持研究。他们肯定把这事儿看得非常重要。

我得告诉你,就算室温超导材料被确认了,离我们真正能用上,还有很远的路。我们至少得跨过三道坎。少一个都不行。

第一,是验证。科学必须认真。MIT的成果,全球十几个实验室都得重复测试。必须测出零电阻,也必须能完全排斥磁场。少一样,就不算数。2020年有个团队说做出了室温超导,结果呢,他们的论文数据有问题,最后《自然》杂志撤了稿。这个教训我们必须记住。

第二,是生产。现在的超导材料,要么需要高压才能做出来,要么就是很薄的膜。想大规模生产,比登天还难。薛其坤团队的材料,要用特别的机器慢慢堆原子,一天做不出几克。就算能大量生产,价格也是大问题。现在用的YBCO超导线材,一千米就要150美元。比普通的铜导线贵了100多倍。老百姓哪里用得起?

第三,是实用性。就算我们做出来了,材料稳定吗?能做成电线吗?大众能接受这个价格吗?这些都是现实问题。以前的高温超导体,虽然能用液氮降温工作,但它太脆了。稍微弯一下就会断。而且它怕水怕氧气。要做成输电线路,就得用特殊材料包起来,价格一下就更高了。有公司试着做超导电缆,但成本是普通电缆的5倍。在地方电网推广时,根本没人买。大家都说好,但就是没人用,真是尴尬。

超导这件事,从刘子逵团队的理论成功,到中美科学家抢着做实验,每一步都看得出人类多想用上高效能源。MIT的新发现也好,中国团队的进步也罢,都说明我们离“零损耗世界”越来越近了。说真的,就算前面还有困难,但方向是对的。以前我们是乱找,现在有了理论带路。也许用不了十年,超导电网、超导磁悬浮就会出现在我们身边。科技进步,不就是把以前觉得“不可能”的事,慢慢变成我们习惯的“日常”吗?我期待这一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