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特斯拉位于得克萨斯州的超级工厂内,几辆尚未组装完成的Cybertruck被搁置在生产线旁。工人们私下议论,原本计划从中国进口的自动驾驶芯片因关税成本飙升而被暂停发货。同一时间,波音公司南卡罗来纳州的组装车间里,一块来自日本的机翼零件迟迟未能到货——供应链的延迟让一架本应在月底交付的787客机被迫延期。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背后却串联起一个愈发清晰的现实:从新能源汽车到航空巨头,美国制造业的光环正被自身的政策与结构性矛盾逐渐侵蚀。
关税战下的“自损八百”
2024年,特朗普政府宣布对部分中国商品加征60%的关税,这一决定直接冲击了特斯拉的全球供应链。此前,特斯拉已为34%的关税咬牙承担额外成本,但新税率让公司财务官直言“无力承受”。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原计划从中国运送的Cybercab无人驾驶出租车和Semi电动卡车零部件被迫暂停,生产线陷入僵局。类似困境也蔓延至消费电子领域:苹果因零部件成本上升,不得不将部分生产线转移至东南亚,而耐克的运动鞋在欧盟市场的份额被中国品牌安踏逐步蚕食。
波音的遭遇更凸显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一架波音787梦想飞机的零部件来自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十余个国家,最终在南卡罗来纳州组装。然而,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让这条精密链条岌岌可危。瑞安航空CEO迈克尔·奥利里公开警告,若波音因成本上涨提价,公司将推迟接收新客机。讽刺的是,这场以“保护本土制造”为名的关税战,反而让美国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加速流失。《汽车与驾驶者》杂志直言:“关税正在摧毁美国汽车业,无论是本土车企还是进口商,所有人都看不到出路。”
生产力困局:从车间到实验室
关税只是表象,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美国制造业的“内力不足”。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工厂的延期投产便是一例。这座被拜登政府寄予厚望的芯片厂原定2024年量产,却因工会抵制、技术工人短缺等问题推迟至2025年。《华尔街日报》尖锐指出,美国制造业每小时产出的年增长率仅为0.2%,远低于台湾、韩国和中国大陆。即便是高端领域,英特尔在晶圆制造上已落后台积电两代技术,最先进的3纳米芯片仍需依赖亚洲代工。
这种颓势在汽车行业尤为触目惊心。2012年至2023年,美国汽车制造业生产力暴跌32%,生产每辆车的成本全球最高。反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凭借高度自动化与本地供应链,Model 3的制造成本比美国低65%。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UAW)的罢工潮进一步暴露了劳资矛盾:工人要求加薪40%,但低效的生产线让资方难以妥协。正如经济学家叶伟平所言:“薪酬与生产力挂钩,当后者停滞不前时,涨薪只能是空中楼阁。”
再工业化:一场昂贵的幻觉
自奥巴马时代起,美国便试图通过政策输血重振制造业。拜登政府推出的《芯片与科学法》和《通胀削减法》豪掷4000亿美元补贴,但现实却泼了冷水。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在俄克拉荷马州的10亿美元太阳能电池厂、LG能源的亚利桑那州电池项目接连搁浅;半导体企业Pallidus投资4.43亿美元的工厂建成后竟闲置至今。截至2025年4月,这些法案涉及的超1.1万亿美元投资中,仅17%的资金真正落地。
“再工业化”的悖论在于,它试图用闭关锁国对抗全球化。特朗普反对日本制铁收购美国钢铁公司,扬言通过关税“让美国钢铁再次伟大”,却导致福特、通用等车企因进口零部件涨价而成本激增。更荒诞的是,美国一边用补贴吸引新能源投资,一边对东南亚光伏产品征收271%的反倾销税,直接卡住了自身绿色转型的脖子。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评价:“人为打乱全球供应链只会适得其反,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成本优势恰恰来自市场化的规模效应。”
消费者用钱包投票
市场终将给出最真实的反馈。2025年初,美籍华裔脱口秀演员欧阳万成在节目中调侃:“以前觉得‘中国制造’是廉价标签,现在关税一加,穿得起中国T恤的都成了土豪。”戏谑背后是残酷的数据: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占率突破25%,而特斯拉的全球份额从2022年的18%下滑至14%。波音更遭遇雪上加霜——空客凭借稳定的供应链,2024年交付飞机数量比波音多出40%。
消费者的负面情绪也在发酵。犹他州立大学调查显示,63%的美国人认为“本土制造性价比低”,转而选择韩国三星手机或德国大众电动车。这种认知甚至影响了传统优势领域:波士顿咨询公司报告称,中国商飞C919客机虽未进入欧美市场,但其订单量已迫使波音降价15%以维持市场份额。
未来:重构还是沉沦?
美国的困境并非无解。日立公司的“区域化供应链”战略提供了启示:其在北美、欧洲等地建立自给式生产网络,既规避地缘风险,又保持技术优势。但实现这种转型需要政策连贯性——特朗普扬言若当选将废除《通胀削减法》,让企业陷入新一轮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中国正以另一种方式重塑规则。从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到阿根廷高查瑞光伏电站,中国新能源项目以低成本高效能打开全球市场,其风电设备与光伏组件占据全球70%以上份额。正如萨克斯所言:“供应链安全不应等同于孤立,中国的开放合作模式才是可持续的。”
回望美国,从特斯拉的零部件断供到波音的交付危机,从关税战的“伤己”到再工业化的“虚火”,这些事件并非偶然。它们共同勾勒出一幅制造业帝国的黄昏图景:当政策背离市场规律,当傲慢替代务实,即便是最闪耀的品牌,也终将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褪去光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