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雷军在健身房挥汗如雨的照片登上热搜时,447位小米SU7 Ultra车主正在律师函上按下红手印。这场因4.2万元碳纤维盖板引发的信任危机,正在撕裂小米汽车的「性价比」金身。
一块碳纤维盖板的蝴蝶效应
「我们不是要退钱,是要退掉被欺骗的感觉。」北京车主李阳在维权群里发出的这句话,道出了超447位SU7 Ultra车主的集体愤怒。他们众筹的120万律师费,正在将这场消费纠纷推向中国新能源车维权史的新高度。
争议的核心是那块售价堪比入门级轿车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车主实测显示,用鼓风机对着开孔处吹风时,纸巾纹丝不动;拆解发现内部结构与普通版无异,所谓的「双风道导流」竟是个「皇帝的新衣」式设计。更让车主寒心的是,雷军曾在直播中信誓旦旦强调「内部结构大改」,却在6小时后悄悄修改说辞。
面对质疑,小米给出的2万积分补偿(约合2000元)被车主戏称为「打发要饭的」。一位准车主算过账:改配铝制机盖需重新排队40周,不退车就损失2万定金,这哪是补偿?分明是「绑架式」解决方案。
雷军的「情绪过山车」
5月10日清晨6:52,雷军那条「过去一个多月最艰难」的微博,像颗深水炸弹引爆舆论。这位素以「劳模」形象示人的企业家,首次公开承认情绪低谷、暂停社交——这对把个人IP与品牌深度绑定的雷军来说,无异于「自揭伤疤」。
但戏剧性转折在24小时内上演。次日,雷军接连发布健身打卡和工程师会议照片,配文「重新出发」的姿态被解读为危机公关的精准节奏控制。这种「示弱-振作」的叙事策略,恰似当年乔布斯回归苹果时「Think Different」的经典剧本。
互联网造车的信任裂痕
这场风波撕开了小米汽车「互联网式营销」的华丽外衣。当「赛道基因」「空气动力学」等专业术语沦为营销话术,当创始人背书变成「薛定谔的承诺」,消费者开始用放大镜审视每个技术参数的真实性。
对比华为问界「理工男」式的技术叙事,小米过度依赖雷军个人IP的营销模式显露出脆弱性。有维权车主直言:「我们当初买的是雷军的信誉,现在感觉被情怀收割了。」这种信任崩塌,比任何产品缺陷都更具杀伤力。
值得玩味的是,维权群提出的三项核心诉求——第三方风洞测试、开放BMS数据接口、雷军亲自主持技术沟通会——本质上是对「技术透明化」的集体呼唤。这记重锤,正敲在小米「重营销轻沟通」的软肋上。
生死时速:小米还剩多少时间?
行业观察人士张翔指出,小米正站在品牌重塑的十字路口:「要么成为下一个特斯拉,用技术硬实力征服赛道;要么沦为造车新势力中的『PPT战士』。」目前,纽北赛道成绩成为小米最后的底牌——若实测数据亮眼,或能挽回部分颜面;若再翻车,恐引发连锁反应。
这场价值120万的对决,早已超出普通消费纠纷的范畴。它既是对互联网造车模式的压力测试,也是中国消费者维权意识觉醒的里程碑。正如某维权车主在视频声明中所说:「我们较真的不是4万块钱,而是整个行业该有的诚信底线。」
雷军在微博写道:「所有打不倒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但小米汽车要真正跨越这场信任危机,需要的不仅是漂亮的公关话术,更该拿出让纸巾在风洞里起舞的技术真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