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真是热闹非凡,一个原本在扫地机器人领域风生水起的品牌——追觅,突然宣布要造车,还一上来就放出“全球首创7项专利”的大招,主打一个“无B柱对开车门”技术。消息一出,瞬间点燃了舆论。是真技术革新,还是营销噱头? 这不禁让我想起当年手机圈的“全球首发”,结果一查,国外早就用上了。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当然希望有更多新玩家加入,带来更具性价比、更有创新的产品。但前提是,这些“创新”得是实打实的,而不是把别人玩剩下的包装成“首创”。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横空出世的追觅汽车,看看它到底是“黑马”还是“话术高手”。
先说说这次被推上风口浪尖的“无B柱对开车门”技术。追觅宣称,这套系统通过将开门过程分段,先平移再旋转,实现所谓的“无序对开”,听起来确实挺酷。想象一下,上下车时没有B柱阻挡,视野更开阔,仪式感满满。但问题来了,这项技术真的“全球首创”吗? 据“专利挖掘机”公众号深扒,福特早在2006年就申请了类似的专利,而吉利在2024年推出的极氪MIX也采用了几乎相同的技术,同样号称“全球首创”。这就有点尴尬了。更有趣的是,追觅的专利附图,无论是车灯造型、传感器布局还是充电口位置,都与理想L9和劳斯莱斯库里南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不禁让人怀疑,追觅的设计团队是不是也“借鉴”了这两款车的“灵感”?毕竟,连专利图都画得这么像,总不能说是巧合吧?
当然,我们也不能光盯着专利争议不放,还得看看车本身。追觅首款车型定位“超豪华纯电跑车”,直接对标布加迪威龙,计划2027年亮相。第二款则是“超奢旗舰SUV”,明摆着要挑战劳斯莱斯库里南。野心不可谓不大。但从一个潜在买家的角度看,这步子是不是迈得有点太大了?你一个从家电跨界过来的新品牌,一上来就要挑战百年豪车品牌,消费者凭什么相信你? 布加迪和劳斯莱斯的品牌价值、制造工艺、用户口碑,是靠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沉淀下来的。追觅拿什么来支撑这个“超奢”标签?是那2000MPa的航天级钢材,还是45000Nm/deg的扭转刚度?这些参数听起来很唬人,但最终还是要落到实车的驾驶质感和乘坐体验上。
我们不妨拿它未来的潜在对手做个对比。先看理想汽车。理想虽然也被部分人质疑“没技术”,但它至少用L系列车型证明了自己在家庭用户需求洞察上的精准。大沙发、大冰箱、大彩电,精准击中了奶爸们的痛点,销量就是最好的证明。更重要的是,理想已经建立了成熟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体系。反观追觅,虽然号称组建了近千人的造车团队,但能否在短时间内整合好资源,打造出符合“超奢”定位的产品,还是个大大的问号。再说华为,虽然不亲自造车,但通过智选车模式深度赋能,其在智能化、电驱系统上的技术积累是实打实的。问界M9的智能座舱和高阶智驾,已经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追觅虽然也提到了AI视觉识别、传感器融合等技术,但这些在家电领域的积累,能否无缝衔接到汽车这个更复杂、安全要求更高的领域,还需要打个问号。
再聊聊追觅的“中国研发、德国制造、全球销售”模式。听起来很国际化,很有格局。去德国建厂,毗邻特斯拉柏林工厂,这排面是给足了。但现实很骨感,造车不是搭积木。德国的工厂、德国的供应链、德国的工人,这些都不是钱能立刻解决的。特斯拉在德国建厂都经历了漫长的适应期和各种文化、法规上的摩擦。追觅作为一个中国品牌,能否顺利融入,还是未知数。更关键的是,消费者买一台动辄百万的豪车,看重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品牌背后的文化、历史和信任感。 追觅能讲出一个让全球富豪都为之动容的品牌故事吗?
有意思的是,追觅创始人俞浩面对质疑时,回应得倒是很硬气,说不要连带骂了国产车,并且拿出了50亿回购老股,把自己持股比例提升到70%,以此证明公司现金流充足,估值200亿。这番操作,既显示了决心,也暴露了压力。造车烧钱是众所周知的,追觅能撑多久? 从扫地机器人到无人机,再到手机和汽车,追觅的跨界步伐越来越快,越来越猛。这种“All in”式的扩张,是雄心壮志,还是盲目自信?作为消费者,我们当然乐见更多竞争者出现,这能推动整个行业进步。但前提是,竞争要建立在诚信和实力的基础上,而不是靠夸大宣传和“碰瓷”大牌来博眼球。
回到最初的问题,追觅汽车这7项专利,到底是开创性的技术突破,还是精心包装的营销话术?目前来看,疑点重重。消费者不是傻子,尤其是在购买汽车这种大宗消费品时,会用脚投票。 追觅要想真正立足,光靠口号和PPT是不够的,它需要拿出真正经得起推敲的技术和产品。那么,当一个家电品牌开始造百万豪车,你愿意为它的“梦想”买单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