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上海牌轿车30年:从凤凰牌到桑塔纳的变迁
1958年,中国社会充满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热烈氛围。受到这种氛围的鼓舞,上海汽车装配厂凭借其连续一年成功制造越野车、三轮汽车和轮式拖拉机的雄厚实力,果断地踏上了自主研制轿车的征程。
凤凰初啼
上海汽车装配厂,这家历史可追溯至1915年的企业,曾作为德商宝昌公司在上海的分支,后于1918年转为英商利喴汽车公司,并专注于机动车的进口与维修。1948年,孔令侃官僚资本将其收购。随着上海的解放,该企业由市军管会接管,并演变成为上海汽车行业的首家国有企业。1958年,上海汽车装修厂更名为上海汽车装配厂,正式进军汽车修配领域。
1958年5月,上海汽车装配厂厂长何介轩携手技术人员与工人师傅们共同探讨,萌生了制造轿车的宏伟构想。大家热情高涨,迅速成立了由领导、工人和技术人员组成的三结合试制小组。他们借鉴了上海锦江车队的波兰华沙牌及顺风牌轿车的设计元素,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试制工作。
在试制过程中,车身设计参考了顺风牌轿车的风格,底盘则采用了华沙牌无大梁结构设计,动力系统则选用了南京汽车厂的M 20型4缸50马力发动机。由于当时条件有限,底盘上的金属零件只能在普通机床上加工,而车身的四门二盖和前后翼子板则全靠手工精细敲制。在打造轿车车顶时,工人师傅们挥舞着榔头,历经无数次的敲击,直至胳膊肿胀得如同大腿般粗壮,才最终塑造出满意的形状。
同年9月28日国庆节前夕,第一辆轿车终于试制成功,这一喜讯迅速传遍工厂。在上级公司上海市动力机械制造公司经理王公道的带领下,他们驱车前往上海市委、市政府报喜。市委书记柯庆施亲自出面接见,并亲自坐上轿车体验了一圈,对他们表示了深切的勉励。
随着轿车试制成功,一个响亮的名字显得尤为重要。何介轩受到吉林长春中国第一汽车厂试制成功轿车并装龙的启发,灵机一动地提议在车头上装个凤凰,以形成南北呼应、龙凤呈祥的美好寓意。这一建议得到了大家的热烈赞同,于是,“凤凰牌”轿车应运而生,成为上海汽车工业从零配件制造向轿车制造转型的标志性产品。
1958年9月28日,上海汽车装配厂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他们成功试制出了第一辆凤凰牌轿车,从而开启了上海制造轿车的崭新篇章。然而,这辆车的诞生并非一帆风顺。最初,他们主要是参考了波兰华沙牌轿车的设计进行研制,因此其品质相对较低。但上海汽车装配厂并未止步于此,他们进一步决定借鉴品质更为出色的苏联吉姆牌轿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发。在新的研发过程中,他们选用了南京汽车厂的跃进牌嘎斯51型70马力发动机,后桥则由该厂自行设计并采用无缝钢管焊接而成,以确保更高的品质。
1959年1月,上海汽车装配厂完成了第二辆凤凰牌轿车的试制,这一重大进展让他们决定向党中央汇报这一喜讯。2月15日,两辆凤凰牌轿车被送往北京,其中一辆在经过天安门广场时,因发动机问题而抛锚,这无疑是一次不小的打击。而另一辆轿车则驶入中南海,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了大家,并兴致勃勃地坐上轿车,在中南海内绕行了一圈。在总理下车后,他与大家合影留念,面带微笑但语重心长地指出:“还是水平问题啊!”这句话深深触动了上海汽车工人,他们深知,与国外的先进水平相比,他们的轿车在品质和技术上还有巨大的差距,前进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
凤凰涅槃
在1959年的那个春天,上海汽车装配厂的工人们迎来了他们生涯中的高光时刻。经过不懈努力,他们成功试制出了第二辆凤凰牌轿车,并决定向党中央汇报这一振奋人心的成果。2月15日,两辆轿车被送往北京,其中一辆在驶过天安门广场时遭遇了发动机故障,但另一辆轿车却顺利驶入中南海。在那里,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了大家,并兴致勃勃地坐上轿车,在中南海内缓缓绕行。在总理下车后,他语重心长地指出:“还是水平问题啊!”这句话犹如当头棒喝,让上海汽车工人们深刻认识到,与国外的先进水平相比,他们的轿车在品质和技术上还存在巨大的鸿沟。然而,他们也坚信,只要不断努力,凤凰终将涅槃,他们的轿车终将飞向世界。
1959年,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局要求上海进行第二轮轿车试制。上海内燃机配件制造公司秉持提升技术水平和推动专业化发展的理念,经过慎重选型,最终决定以西德1956年出产的奔驰220S型轿车为蓝本,展开新一轮的试制工作。
试制过程中,各厂分工明确,协同作战。上海汽车装配厂负责车身和总装,上海内燃机配件厂则专注于发动机的试制,而变速箱总成和底盘总成则分别由上海郑兴泰汽车机件厂和上海汽车底盘配件厂承担。其他零配件则由各专业厂精心制造。
试制期间,一机部顾问奥斯比扬前来指导,尽管他最初担忧于简陋的条件和设备,但上海汽车工人们并未气馁,反而激发出更大的斗志。他们土法上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最终在9月28日成功试制出第二轮凤凰轿车,并参加了上海市国庆十周年的游行。
奥斯比扬在考察后由衷地赞叹道:“你们真了不起,向你们致敬!”同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张逢时更是将这一金句广为传播,成为上海汽车工人当年引以为豪的艰苦创业精神的象征。
然而,第二轮凤凰轿车试制成功后的小批量生产并未持续太久。1960年底,因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陷入困境,轿车生产不得不暂时停止。
1963年,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渐恢复,上海市政府决定重启凤凰牌轿车生产。宋季文副市长召集了15家轿车制造相关工业局和专业公司的负责人,共同商讨如何为凤凰牌轿车的小批量生产铺平道路。上海市农业机械制造公司也成立了以副经理仇克为组长的技术小组,专注于轿车技术的研发与提升。
在下半年的一次视察中,宋季文与市机电一局副局长蒋涛走访了上海汽车厂,了解到该厂在冲制轿车车身的大型模具和必要工艺装备上的短缺。他们立即决定以技术革新项目为依托,解决这一紧迫问题。
到了1964年,凤凰牌轿车正式更名为上海牌,标志着品牌的新起点。1965年12月,该轿车顺利通过了第一机械工业部的技术鉴定,为其质量与性能赢得了认可。1966年,上海牌轿车实现了202辆的小批量生产,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上海牌轿车的生产受到了严重冲击,产量在接下来的6年内一直徘徊在100至400辆之间。面对这一困境,上海汽车工人们倍感焦虑,他们渴望能够摆脱困境,重振品牌雄风。
1964年1月,凤凰牌轿车正式更名为上海牌轿车,标志着品牌的新篇章开启。时至1972年,上海牌轿车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第一机械工业部下达了5000辆的扩建任务,这为品牌的复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上海市农机制造公司迅速响应,全力以赴地推进实施。上海汽车厂也紧抓机遇,专注于冲压模具的改造和轿车的改型工作。到了1973年,轿车车身制造和总装环节迁入了安亭洛浦路的新车间,并建立了总装流水线,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同年,上海牌轿车的年产量成功突破1000辆,迈上了新的台阶。
随着1975年26000平方米连跨厂房的建成,上海汽车厂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汽车发动机厂、汽车齿轮厂以及汽车底盘厂也分别建立了发动机和变速器、底盘的生产流水线,从而具备了5000辆轿车的年产能力。自此以后,上海牌轿车的产量持续稳步增长,1976年、1979年和1980年,轿车产量相继突破2500辆、4000辆和5000辆大关,标志着由凤凰牌轿车更名而来的上海牌轿车已羽翼丰满,展翅翱翔。
1975年,随着26000平方米连跨厂房的落成,上海汽车厂的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上海牌轿车因此具备了年产5000辆的规模。自此,上海成为中国轿车制造领域的重要基地,批量生产能力位居前列。
凤凰涅槃
20世纪80年代,上海牌轿车虽已成批量生产,但与国际汽车工业的先进水平相比,其技术水平明显落后了整整二十年。当时,路上的上海牌新车在短短几年内就出现了门板锈迹斑斑甚至烂穿的问题,这无疑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巨大差距。
在此背景下,国家决定对外开放并学习国际先进技术。1978年,国家计委、经委和外贸部共同拟定了引进国外先进装配线、改造汽车工业的计划。这一消息对于饶斌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遇。饶斌,这位曾担任中国一汽和二汽厂长,被誉为“中国汽车之父”的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立即致信三部委,建议将引进的轿车装配线放在上海,以改造上海汽车厂。他的理由是,上海牌轿车是当时国内真正形成批量且有装配线的轿车产品。三部委采纳了饶斌的建议,并由国务院正式发文批准,上汽由此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然而,从凤凰牌演变而来的上海牌轿车在这次变革中经历了两次重大的考验。第一次浴火是在1985年。根据上海大众汽车合营合同,合资公司需在原上海汽车厂的基础上建立。这意味着上海汽车厂必须在1986年3月前迁出,由上海汽车拖拉机工业联营公司和嘉定县另行选址组建联营厂。面对这一挑战,上海汽车厂职工们对上海牌轿车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强烈要求保留这一产品并继续生产。公司总经理陈祥麟和嘉定县领导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决定在1985年内完成搬迁并恢复生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工作组不仅需要紧急征用土地,还包括安亭乡塔庙村8户农民的住房。其中一户农民是上海汽车发动机厂的职工张阿妹,她为了儿子的婚房省吃俭用多年。如今新房即将被拆,“汤司令”焦急地找到领导哭诉。工作组在充分理解她的心情后,一方面确保按期动迁,另一方面为其建造新房。“汤司令”的难题得到解决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同年12月,第一辆崭新的上海牌轿车在上海汽车厂新厂下线,标志着搬迁工作的圆满完成,也意味着上海牌轿车在第一次浴火中成功续生。
第二次浴火:1991年。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上海桑塔纳轿车凭借其卓越性能和外观设计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其销量逐渐超越了上海牌轿车,成为中国轿车市场的佼佼者。为了应对这一市场变化,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在1991年根据国家和上海的相关要求,规划建设了上海大众二期工程。这一工程的重要举措之一便是将上海牌轿车停产,并将上海汽车厂并入上海大众汽车,以加速桑塔纳轿车的产能扩张。
当时,上海牌轿车正处于其生命周期的巅峰,年产销量达到8000辆,创下了历史新高。然而,面对未来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该车由于技术含量的不足,注定将在竞争中逐渐衰落。因此,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作出了艰难但必要的决策,决定停产上海牌轿车,以集中资源和精力来发展桑塔纳轿车。这一决策无疑充满了挑战与变革,但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转折点。
在震惊与不舍中,上汽人深刻理解了这一决策的必要性。1991年11月25日,最后一辆上海牌轿车在一片隆重而感人的氛围中下线。工人们纷纷前来与这款曾陪伴他们多年的轿车告别,现场的欢送仪式显得格外庄重而深情。一条醒目的标语“艰苦奋斗创新业、团结拼搏展宏图”道出了人们的心声:上汽人对于自主品牌的坚守与期待并未熄灭,今天的结束只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开始。
回顾上海自主品牌轿车数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从凤凰牌到上海牌,再到桑塔纳的崛起,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变革。然而,正是这些历史巨变,铸就了上海汽车工业的辉煌与成就。开天辟地的凤凰牌轿车,无疑成为了上海汽车工业崛起的根基与源泉。
我的一生与汽车紧密相连,曾担任过多个与汽车相关的职务,包括八路军山东分区汽车运输队长、南京汽车厂厂长等。在1957年,我萌生了自主造车的梦想,借助外部单位的参考样车,我带领职工们土法上马,自制了20台“背包”车床和一批落锤锻打设备。为了这一梦想的起步,我亲自奔波于南京等地,组织落实汽车主机如发动机、大梁等协作件的生产。经过全厂职工的共同努力,第一辆越野汽车终于在当年9月试制成功,这标志着我们自主造车的梦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试制吉普车的成功激发了我进一步试制轿车的热情。在上海市政府和上级公司的支持下,我们厂与协作单位共同努力,终于成功造出了凤凰牌轿车。这一成就如同“草窝里飞出的金凤凰”,标志着上海轿车工业的诞生。作为这一试制工作的组织者和亲历者,我深感自豪与欣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