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大新闻炸开了锅——吉利汽车要全资收购极氪了!
这事儿听起来像是父子公司合并,但细品背后门道可不少。
5月7日一纸公告,把两家企业的股权关系彻底理顺,原本吉利就握着极氪65.7%的股份,这次彻底收归旗下后,极氪这个在纽交所敲钟的上市公司,就要变成吉利家的“亲儿子”,准备退市回家过日子了。
要说这事儿啊,得先明白吉利集团这几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还记得2021年李书福在台州老家喊出《台州宣言》那会儿,整个吉利就开始大刀阔斧搞改革。
就像老李说的:“咱们不能到处撒网,得攥紧拳头打人!”这话说得直白,但道理实在。
现在汽车行业卷得比双十一还凶,传统车企和新势力天天掰手腕,吉利手底下极氪、领克、银河这些牌子虽然各有特色,但资源分散难免互相掣肘。
这次收购极氪,明面上是收拢家当,实际上是给集团军作战铺路。
可能有人会问,极氪不是发展得挺好么?
去年卖车赚了十几个亿,怎么突然就被收编了?
这里头藏着个精明的算盘。
咱们来算笔经济账:上市公司得定期向股民交成绩单,但吉利现在需要的是闷声搞研发。
就像自家孩子考上了重点高中,当爹妈的突然发现孩子更适合去国际学校,干脆花钱转学更有利于长远发展。
极氪退市后不用再受资本市场盯着,可以更专注搞技术创新。
这招棋跟特斯拉当年退市私有化异曲同工,都是为了甩开短期业绩压力。
不过这买卖真划算吗?
极氪退市得花90亿买领克的半数股权,又掏3亿多增资,合计近百亿的投入可不是小数目。
但细看这股权腾挪,其实是盘大棋。
原本极氪和领克是兄弟公司,现在极氪成了领克大股东,相当于把两个高端品牌捏合成“豪华双子星”。
领克主攻年轻潮人市场,极氪专攻科技奢华路线,就像华为手机里Mate系列和保时捷设计的关系,高低搭配把利润空间拉满。
吉利银河和中国星系列继续在中端市场防守,这样全价格带的布局就齐活了。
说到品牌定位,这里头学问可大了。
极氪001开着空气悬架能漂移,领克03+改装后能下赛道,但普通消费者哪分得清这些?
以前各自为战的时候,广告费花了不少却容易让老百姓犯迷糊。
现在好了,吉利给每个品牌画好了赛道:极氪专做“移动的智能豪宅”,领克主打“年轻人的第一台性能车”,银河负责走量赚钱。
就像家电行业里美的旗下有COLMO和东芝,这种错位竞争反而能形成合力。
不过吃瓜群众最关心的还是这次整合能不能省钱。
老李在内部讲话里说了:“以前两个团队做相似的研发,钱像打水漂似的往外流。”举个具体例子,极氪的SEA浩瀚架构和领克的SEA-M平台技术上有很多共通处,之前各自迭代升级难免重复投入。
现在打通任督二脉,研发人员可以共享代码库,零部件采购能压价30%以上。
这省下来的钱,足够给每辆车多装两块电池了。
但市场反应总是两极分化。
有些投资者觉得吉利这是断臂求生,毕竟极氪股价最近跌得厉害,赶紧私有化能少些抛售压力。
也有分析师泼冷水,认为豪华电动车市场竞争激烈,蔚来、理想这些对手虎视眈眈,单靠内部整合未必能突围。
不过吉利显然早有准备,新成立的极氪科技集团被赋予更大自主权,研发、生产、销售都能自己拍板,这种“放权”或许能激活组织活力。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李书福的用人之道。
当年收购沃尔沃时顶着巨大压力,现在看来确实赌对了。
沃尔沃的安全技术反哺吉利,极氪的纯电平台又借鉴了沃尔沃经验。
这次整合更像是把集团内部分散的珍珠串成项链,吉利控股作为大脑统筹全局,各个子品牌专心做好产品。
这种模式有点像海尔的人单合一,只不过换成了汽车产业的玩法。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次变动短期内可能感受不到变化。
但长远来看,吉利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比如给极氪的换电站多建500座,让领克的充电网络接入更多第三方平台。
就像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打架时,银联云闪付突然宣布全场景支持——资源整合带来的便利,往往在暗处默默发生。
不过最让人期待的是吉利接下来的动作。
5月15日的一季度业绩发布会,肯定会放出更多整合细节。
是继续加码海外市场?
还是公布新车型规划?
这些悬念吊足了行业胃口。
有业内人士猜测,吉利可能借机把极氪的技术导入宝腾、路特斯等海外品牌,实现技术反哺。
站在行业高度看,这场收购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的深层变革。
以前靠政策补贴野蛮生长的时代结束了,现在比的不再是营销噱头,而是体系能力的较量。
吉利通过内部重组,正在构建从研发到服务的完整生态链。
就像任正非说的“力出一孔,利出一孔”,这种战略聚焦或许能给其他车企带来启示。
最后想问问各位看官:您觉得车企搞内部整合到底是抱团取暖,还是固步自封?
吉利把亲儿子们捏合成“复仇者联盟”,真能抵御特斯拉、比亚迪这些强敌吗?
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咱们一起唠唠汽车行业的那些事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