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升,这个数字刚出来的时候,圈子里不少人第一反应是不信。一辆插电混动车,在电池没电的情况下,跑一百公里只需要这点油,这简直是在挑战物理常识。毕竟,大家早就习惯了那些官方标称五升,实际一开就奔着七八升去的电动爹了。
把AI塞进发动机里,听起来像是科幻片,但吉利真就这么干了,而且效果出奇地好。以前的混动逻辑很死板,路堵了怎么办,要上坡了怎么办,系统只能根据当前情况被动反应。结果就是发动机要么拼命吼,要么就得一边驱动车一边给电池充电,油耗能不高吗?吉利的这套雷神AI电混2.0,玩法完全不同。它能通过云端数据,提前知道你接下来要走的路是堵还是顺,是上坡还是下坡,甚至连前面路口的红绿灯都能算计进去。
这就像是给你配了个开了上帝视角的领航员,在你踩下油门之前,就已经帮你规划好了最省油的动力输出方案。什么时候用电,什么时候用油,什么时候油电一起上,都安排得明明白白。所以,那个看起来不可思议的2.67L油耗,背后其实是海量数据和算力堆出来的先知能力。综合能耗因此降低5%,电池寿命还能延长15%,这些细节用户可能一时感觉不到,但日积月累下来,体验上的差距就拉开了。
当然,如果仅仅是省油,那格局就小了。当许多车企还在纠结怎么把座舱里的语音助手弄得更聪明点时,吉利已经把AI的手伸向了汽车的每一个角落。从动力,到底盘,再到智能驾驶,甚至连研发制造环节,都构建了一个全面的AI体系。这不是在给一栋老房子添置智能家居,而是在设计之初就把整栋建筑都智能化了。
这种系统性的布局,听起来很烧钱,实际上也确实很烧钱。吉利前几年就开始自建智算中心,到2025年,联合各路伙伴,总算力已经达到了惊人的23.5 EFLOPS,这个数字在国内车企里是独一份。有了这么强的算力底座,加上积累的海量行车数据,才能喂养出真正聪明的AI大模型。吉利那套叫星睿的大模型,不只是陪你聊天的工具,更是驱动整个AI CAR运转的大脑。
技术的价值最终还是要看市场的反应。吉利银河这个新品牌,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冲到了年销百万辆的规模。特别是搭载新技术的银河A7和M9,一个上市俩月交付破三万,一个上市一个月交付破万。这些实打实的销量,比任何华丽的技术参数都更有说服力。它说明了一件事:用户不是不识货,关键是你拿出来的东西,是否真的解决了他们的烦恼。
最有意思的是,吉利在自己技术大成的时候,没有选择关起门来搞技术壁垒,反而是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了一本《AI Car白皮书》。这举动背后的意味就深了。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展示,更像是一次战略上的定调。吉利想告诉所有人,未来汽车的玩法,应该由AI来主导,并且,它希望由自己来书写这个新时代的开篇。
它不再仅仅是一家汽车制造商,而是一家以AI为核心驱动力的科技公司。从聪明电混这个小切口,到AI CAR这个宏大愿景,吉利下的这盘棋,不只是为了在当下的混动市场杀出一条血路,更是为了在未来智能汽车的终极牌局上,拿到一个谁也无法忽视的席位。
而这场从混动到智慧生命体的进化,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