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暴跌!汽车巨头撑不住了,向美国低头求援

最近,关于德国汽车巨头大众汽车的新闻,听起来确实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一会儿说它利润暴跌,日子不好过,好像快要向美国人低头了;一会儿又说它在欧洲的电动车卖得特别火,把特斯拉都给比了下去。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个曾经在全球汽车市场呼风唤雨的大品牌,是真的遇到了大麻烦,还是在跟我们玩什么“烟雾弹”呢?

利润暴跌!汽车巨头撑不住了,向美国低头求援-有驾

咱们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这事儿里里外外掰扯清楚。

首先,得说说大众到底有多“难”。

公司的财务报告,就像咱们普通人的体检报告,数字是最直接的。

根据大众集团自己公布的2025年上半年的成绩单,他们总共卖车的钱,也就是营业收入,跟去年比起来没啥大变化,大概是1584亿欧元。

但是,关键的地方来了,忙活了半年,真正装到口袋里的纯利润,一下子少了三分之一,只剩下67亿欧元。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就好比你开个小卖部,流水还是那么多,但刨去进货、房租水电这些成本,最后算下来自己赚的钱少了好多,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那这凭空消失的一大笔钱,到底去哪儿了?

大众自己也给出了答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国政府搞的那个关税政策。

简单说,就是大众从欧洲把车运到美国去卖,美国海关要多收一笔很高的税,这笔税直接就让大众损失了13亿欧元。

这还不算完,公司内部自己搞改革、调整也花掉了7亿欧元。

这两项加起来,20亿欧元就这么没了。

利润暴跌!汽车巨头撑不住了,向美国低头求援-有驾

这记重拳打下来,大众旗下的两个高端品牌,保时捷和奥迪,受伤最严重。

保时捷,那个卖一辆车赚的钱比别人卖好几辆还多的品牌,今年第二季度的利润竟然暴跌了超过九成!

奥迪也差不多,利润跌了六成多。

这已经不是伤筋动骨了,简直是元气大伤。

连大众的最高领导都不得不承认,这两大王牌今年算是跌到谷底了,只能盼着明年能缓过劲来。

面对这种真金白银的损失,大众的反应可以说是非常直接了。

他们现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拼命地在后面推着欧盟的官员们,希望他们赶紧跟美国把贸易协定给谈下来。

因为现在的关税是25%,如果再拖下去,美国那边威胁说要涨到30%,那日子就更没法过了。

大众的高管心里盘算着,要是能谈到15%,那今年的业绩目标还能勉强维持一下。

所以,你能看到,他们表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

更有意思的是,大众似乎已经不太相信“集体谈判”了,甚至动了“单干”的心思。

大众的首席执行官奥博穆公开表示,希望能在公司和美国政府之间,达成一个单独的、具体的协议。

利润暴跌!汽车巨头撑不住了,向美国低头求援-有驾

这是什么意思?

就好比一个班的学生在跟学校提要求,其中一个学生悄悄跑去找校长说:“校长,咱们单独聊聊?您看我表现好,能不能给我点特殊政策?”为了能让美国松口,大众开出的条件也很诱人,他们说准备在美国进行“巨额投资”,考虑在美国本土生产奥迪汽车,还提出一个方案,就是大众在美国投资一块钱,就希望美国能给它减免一块钱的关税。

这种姿态,说白了就是用在美国创造就业、拉动经济来换取关税上的优待。

这在过去那个高傲的德国巨头身上,是很难想象的。

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大众被美国折腾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故事的另一面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反转。

在欧洲老家,特别是在德国本土,大众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最让人惊讶的是,大众居然把一直以来的电动车霸主特斯拉给挤了下去,成了欧洲电动车市场的新科冠军。

数据显示,尽管德国政府取消了购买电动车的补贴,但在2025年上半年,德国纯电动车的销量不仅没降,反而逆势大涨了35%,创下了历史新高。

这其中,卖得最好的一款车,就是大众的ID.7。

在德国上半年电动车销量前十名里,有八款都是大众集团旗下的车型。

这说明,在自己的主场,大众的产品还是非常有竞争力的,成功地抵挡住了来自美国的挑战者。

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对比: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大众因为关税壁垒被搞得灰头土脸,不得不放低身段去谈判、去“求和”;而在欧洲主场,它又展现出本土霸主的强大实力,在最关键的新能源赛道上取得了领先。

利润暴跌!汽车巨头撑不住了,向美国低头求援-有驾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境遇,恰恰反映了当今全球汽车市场格局的复杂和多变。

但是,我们必须看得更深一层。

美国的关税问题,虽然来势汹汹,让大众损失惨重,但它本质上是一个政治和贸易层面的问题,是可以通过谈判、妥协和利益交换来解决的,更像是一场急性的“外伤”。

对于大众这样的跨国巨头来说,一个更隐蔽、更长期的“内忧”,可能比这看得见的关税损失要致命得多。

这个“内忧”,就是文章中虽然只提了一句,但却至关重要的一点——大众在中国市场的表现。

文章提到,“大众集团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也在下降,因为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多地选择本土品牌。”这句话的分量,可能比那13亿欧元的关税损失要重得多。

为什么这么说?

美国市场对大众来说,固然重要,占了它全球销量的近两成。

但中国市场呢?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都是大众集团最大、最重要的利润来源地和销量支柱,是它全球版图的“压舱石”。

如果说美国市场是大众的一条胳膊,那中国市场就是它的心脏和躯干。

胳膊受了伤,很疼,但还能治。

利润暴跌!汽车巨头撑不住了,向美国低头求援-有驾

可一旦心脏出了问题,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现在,中国汽车市场正在发生一场天翻地覆的变化。

中国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不再盲目地迷信“德国制造”或者“洋品牌”的光环。

大家买车时,更看重的是车里的那块大屏幕是不是好用,语音控制聪不聪明,自动驾驶功能强不强大。

在这些方面,我们的国产品牌,比如比亚迪、小鹏、理想等等,做得非常出色,甚至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那些传统合资品牌。

面对这种变化,大众的反应显然慢了半拍。

它过去引以为傲的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调校,在新一代消费者眼里,吸引力正在快速减弱。

所以,我们看到大众急切地与中国的小鹏汽车进行合作,这绝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技术交流,更像是大众在面对中国市场巨大挑战时的一次“补课”和“自救”。

它实际上是在承认,自己在智能化、网联化这些新赛道上已经落后了,需要借助中国新势力的力量,来尽快追赶上来。

综合来看,大众向美国“低头”,更像是一种务实的商业策略,是一种为了短期止损而采取的战术性妥协。

但它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挑战,却是战略性的、根本性的。

一个是应对政治性的贸易壁垒,另一个是应对技术性的市场迭代。

前者或许能用钱和投资摆平,后者则需要彻底的自我革命。

因此,当我们看到大众因为美国关税而焦头烂额的新闻时,或许更应该把目光投向它在中国市场的每一步动作。

因为那13亿欧元的关税损失固然惊人,但如果失去了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大众未来损失的,可能是一个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未来。

这场全球汽车行业的变革大戏,美国的贸易战只是一个喧闹的序幕,真正的决战舞台,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