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能爆发,全面融入成渝经济圈
走进遵义高新区蓝辉新材料的车间,机器轰鸣,生产线飞速运转。从铝块开始,经过压铸、精密加工和数控处理,变成新能源汽车上必不可少的电机壳及其它关键零部件。这些产品大多直接供应给成渝地区的汽车厂商,成为当地产业链紧密协作的活生生例子。
蓝辉新材料每月为成渝客户交付约2500套电机壳和盖板,预计今年产值突破两亿元。这个数字看上去平常,但背后却是遵义全力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链的缩影。
2024年,遵义出台了专门规划,明确支持汽车产业向成渝地区深度配套。市里主动对接重庆长安、成都客车和赛力斯等龙头,承接零部件产能转移,特别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环节。政策鼓励本地企业不光做配件,还要加入创新研发,开辟新赛道。
遵义还专门制定了零部件基地建设规划,全面梳理产业现状,理清未来方向。规划强调打通从原材料到整车制造的全链条,推动铝、钛等轻量合金材料研发和制造。通过“一图三清单”管理,产业政策更具体、可执行性强,大大增强了企业对接成渝市场的信心。
遵义多家企业动作频频。比如正合铝业刚投产的年产20万套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线,已经与长安、吉利、宁德时代等大家都熟知的厂家建立了合作。航鹏新材料同样中标长安价值亿元的订单,主要做高精度电机壳和端盖。这些企业拿的是实打实的合作项目,不是空头支票。
遵义附近正在建设年产500万只轻合金车轮和20万套新能源零件的重大工程,今年投资预计达1.7亿元。完成后,不仅满足成渝市场需求,还是对产业链协同的重大加强。就是为成渝车企提供更完整、更可靠的零件保障。
说完产能,再看配套设施,全市已经建成充电桩近万人、充电站逾600个,换电站也有8座,总功率达56万千瓦。这样的充电网络,不光方便遵义本地市民用车,更为成渝地区新能源汽车的通勤和物流提供了无缝对接。换言之,遵义不仅要做零部件的工厂,还要搞好使用的配套服务。
遵义还建立了制度化的合作机制。《2025年重点任务清单》和《重点项目清单》将推动铝钛材料合作、支持关键企业加大研发投资等列进日程。由此,合作从空谈转为可考核、能推进的实打实工作。这样的管理方式,保证了产业协同不跑偏。
这么一遵义通过产业升级和政策引导,正慢慢摆脱内陆腹地的标签,变成成渝双城经济圈中不可缺少的配套基地。新能源汽车装配上增强版的“遵义大脑”,车轮开到哪里,背后都闪着这座城市的影子。
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不代表当事人及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那么最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国产化提速,你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