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推出了超级e平台技术,核心产品是兆瓦闪充系统。
充电功率达到1000kW,也就是1兆瓦,这在量产车领域还是第一次。
关键是充电速度,1秒钟能补能2公里,5分钟就能把电充到能跑400公里。
这不是某个概念车的梦想,而是今年4月就要上市的汉L、唐L真实能用上的东西。
特斯拉用了十多年时间让充电焦虑成为新能源车的心病,现在比亚迪一纸技术发布会,直接宣布问题解决了。
更扎心的是,这两款车的价格从20.98万到28.98万,打进了中国消费者最核心的购车区间。
高性能、长续航、快充电,全部打包给你,价格还不离谱。
到了第三季度,比亚迪纯电累计销量已经达到160.59万辆,特斯拉才121.79万辆。
领先38.8万辆,这个差距已经不是追不追得上的问题,而是能不能追上的问题。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格局,正在被改写。
技术突破——兆瓦闪充到底有多快
要理解为什么兆瓦闪充这么重要,先得明白现在的电动车充电有多麻烦。
大多数电动车现在用的是直流快充,充电功率在350kW左右,已经算业界先进。
可即便这样,充满一次电也得30多分钟,如果是普通家充,充满一晚上都不保证。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还在犹豫要不要买电动车,就是怕堵在充电桩前面。
比亚迪这个兆瓦闪充系统彻底改变了这个逻辑。
充电功率1000kW,理论上来讲就是现有快充的三倍。
更关键的是充电速度的体现,1秒钟补能2公里,换个说法就是5分钟内能把电池从接近没电充到能跑400公里。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就是你高速服务区休息吃个饭的功夫,电就充足了。
真正实现了电动车用车体验和燃油车一样方便的目标。
这套系统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核心在于比亚迪采用了全新的架构思路。
他们叫它全域1000V架构,意思是从电池、电机、电源到空调,整个车的电气系统都升级到千伏级别。
传统的电动车大多是800V或更低的架构,全域1000V是一个系统性的升级。
配套的充电电流也提升到了1000A,这才能支撑1000kW的充电功率。
搭配着这个架构的还有一颗心脏级的芯片。
比亚迪自主研发的车规级碳化硅芯片,电压等级做到了1500V。
这在业界还是头一次量产应用这么高电压等级的车规芯片,说明材料科学和工程应用的深度。
芯片性能更强,能够更高效地处理高压大功率充电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电机这一块也没闲着。
比亚迪推出的新电机能转到30000转每分钟,这是什么概念?
单个电机能输出580kW的功率,在汽车电动化时代这已经是非常高的标准。
汉L的四驱版本装两个这样的电机,整车功率能到810kW,这就是为什么它能2.7秒破百,极速能到305km/h。
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家用车概念,这是性能车的参数。
电池也没落下。
第二代刀片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了190Wh每公斤,这个数字什么意思?
就是更小的体积、更轻的重量能装更多的电,续航自然就长了。
而且这电池的放电能力也惊人,最大放电倍率16C,8倍充电倍率下7.5分钟就能充满。
这不仅仅是技术参数上的进步,这是打破了行业里对电池快充安全性的担忧。
这三项技术攒到一块,就组成了超级e平台。
说白了就是把充电从半小时级别干到分钟级别,把续航焦虑彻底消灭。
配上比亚迪规划建设的4000多座兆瓦闪充站,整个新能源车的使用体验就真的和燃油车一样了。
这不是营销话术,这是实实在在的产品力。
2025年比亚迪如何超越特斯拉?
说了这么多技术,关键还是市场说话。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25年前三季度,比亚迪纯电销量160.59万辆,特斯拉121.79万辆。
差距是38.8万辆,相当于一个中等汽车品牌一整年的销量。
而且这不是一个月两个月的领先,这是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连续四个季度都超越特斯拉。
第一季度是这场逆转的关键时刻。
2025年Q1,比亚迪纯电销了41.64万辆,同比增长38.74%。
同期特斯拉才33.67万辆,同比还下降了13%。
一个在狂奔,一个在倒退,格局就此反转。
到了上半年,情况更加明显。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215万辆,同比增长33%。
其中纯电动车的增势更凶,因为充电焦虑被解决了之后,消费者更愿意选纯电。
而特斯拉的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全球市场面临新的挑战。
第三季度有个转折,比亚迪9月销量首次出现同比下降。
一共卖了396270辆新能源车,同比下降5.52%。
这个数字一出来,有人说比亚迪虚了,但这个解读太片面了。
PHEV插电混动销量确实下滑,但纯电动车销量205050辆,同比还增长了24.31%。
而且这是9月份的数据,已经是全年的最后三个月冲刺阶段。
关键还要看对标。
比亚迪销量目标从550万调到460万,这是9月4日宣布的。
有人说这是不达预期,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是理性回归。
市场饱和度上升,激烈竞争成为常态,调整目标反而显示了企业的冷静。
而且即便按460万计算,也能成为全球新能源车销冠。
海外市场的数据更能说明比亚迪的潜力。
2025年9月,比亚迪海外销售71256辆,同比增长115.85%。
也就是去年9月卖了三万多,今年九月能卖七万多,翻倍的增长。
欧洲三国的情况更夸张,英国同比增长551%,西班牙734%,葡萄牙207%。
同期特斯拉在这三国销量都在下滑,英国下滑8%,西班牙跌76%,葡萄牙跌29%。
这说明什么?
说明比亚迪的产品力在国际市场上也得到了认可。
曾经大家说比亚迪是国产品牌,只有国内能卖。
现在欧洲人都在排队买比亚迪的电动车,这个认知该改了。
行业分析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的预测更能说明前景。
他们预测2025年全球纯电市场,比亚迪的市场份额会达到15.7%,特斯拉才15.3%。
也就是说,比亚迪已经基本锁定了全球纯电销冠的位置。
这在五年前谁能想象?特斯拉被一个中国车企超越。
产品矩阵——汉L和唐L如何重塑市场?
技术发布会上亮相的两款车,一个是汉L,一个是唐L。
这两款车的地位对比亚迪来说,就像iPhone之于苹果那样重要。
代表了新时代的产品方向和技术应用。
先说汉L,这是一款轿车,定位旗舰级。
价格从20.98万到27.98万,正好卡在消费者最核心的购车区间。
汉L EV纯电版性能参数达到了什么水平?
四驱版整车功率810kW,0到100公里加速2.7秒,极速305km/h。
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汉L成了中国品牌第一款量产极速突破300km/h的电动轿车。
以前这个成就属于特斯拉Model S,现在比亚迪也做出来了。
续航方面,汉L两驱版CLTC工况下能跑到610km,配合这个快充能力。
充电5分钟能跑400km,剩下的电量也够用一整天。
充电倍率达到10C,这是什么概念,就是100度的电池用1000度的电流充,10分钟就满。
实际用户体验就是服务区吃饭的工夫就能充好电继续跑。
汉L的DM混动版本也不弱。
20.98万到25.98万的价格,混动技术配上1.5T发动机,综合续航能到1000km以上。
这意味着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预算和使用习惯自由选择。
想要最强性能就要纯电,想要最长续航就要混动,满足不同消费需求。
再看唐L,这是一款7座SUV,定位也是旗舰。
价格从22.98万到28.98万,相比同级合资品牌便宜不少。
为什么这么便宜还能卖这么高的性能?
因为没有合资品牌的暴利空间,省下来的成本直接让给消费者。
唐L EV的续航数据更夸张。
两驱版CLTC工况下670km,四驱版600km。
这什么概念,就是充一次电能跑这么远。
对比来说,一般合资品牌电动SUV才400多km续航,价格还贵一截。
四驱版同样是810kW功率,0到100加速3.9秒,这对一个SUV来说已经很猛了。
最扎心的是DM混动版。
唐L DM版配合35.6kWh的刀片电池和1.5T发动机。
综合续航能做到1430km,也就是说一周加一次油都不用充电。
这对大多数家庭用户来说,已经完全不需要考虑续航焦虑。
电动的高效率用于日常通勤,燃油的长续航用于长途出行,两全其美。
这两款车真正打破的是一个认知误区。
大家以前觉得电动车就是便宜货,高端电动车只有特斯拉。
现在比亚迪用汉L和唐L证明,中国品牌的高端电动车不仅性能能和特斯拉比肩,价格还便宜40%。
而且技术先进程度还不输对手,某些方面比如快充速度还反超对手。
上市前的预售价是27到36万之间,正式上市的时候降价到20到28万。
这不是为了冲销量的套路降价,这是因为供应链成本下降,技术成熟了,才敢这么定价。
说明比亚迪对自己成本控制和规模效应的信心。
基础设施布局——4000座兆瓦闪充站计划
技术再强,如果用户用不上,那就是空中楼阁。
比亚迪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发布兆瓦闪充的同时,也公布了充电网络的规划。
计划在全国建设4000多座兆瓦闪充站,还有全液冷兆瓦闪充终端系统,最大输出能力1360kW。
4000座什么概念?
现在全国充电桩总数也就几百万根,但那是普通充电桩。
4000座兆瓦闪充站的建设投入会有多大?
光芯片、功率模块、散热系统这些硬件成本就不小。
还要考虑选址、电网改造、施工等软成本。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业投资,这是战略性的基础设施布局。
兆瓦闪充站为什么要用液冷散热?
因为1000kW的功率运行,产生的热量巨大。
如果不能有效散热,充电枪、线路都得烧坏,安全性也没保障。
全液冷设计就是用液体循环来吸收热量,效率比风冷高好多倍。
这又是一项新的技术挑战,比亚迪得自己把它解决了。
充电站的布局策略也很讲究。
不会在偏远地区堆砌,而是沿着高速公路、主要城市间的连接线布局。
让电动车跑高速的时候,每隔200km左右就能找到一座兆瓦闪充站。
这样的话,电动车跑长途就不成问题了,5分钟充400km,继续跑。
中途不用担心没电,也不用担心等充电等半小时。
这套基础设施的完成,意味着电动车真的能和燃油车一样用。
不是理想状态,是真的能在现实中做到。
比亚迪把技术做出来了,又把基础设施跟上了。
这样的产业链完整度,特斯拉在中国市场根本没有。
回到问题的起点,2025年为什么比亚迪能超越特斯拉?
不是因为运气,也不是因为政策倾斜。
是比亚迪从技术、产品、价格、服务全方位做了一套完整的方案。
兆瓦闪充解决了电动车最核心的痛点,5分钟400km不是梦。
汉L和唐L用20到30万的价格打进了最大的消费市场,性能和续航不输高端品牌。
4000座兆瓦闪充站的规划,让充电网络成了真正的竞争力。
海外销量115%的增长,证明这套方案不仅在国内管用,在国际市场也有竞争力。
特斯拉曾经是电动车的代名词,现在已经不是了。
比亚迪、吉利鸿蒙、零跑等一批中国品牌集体崛起。
2025年前半年全国纯电汽车产销总量448.8万辆,同比增长50.1%。
整个市场在快速扩大,中国品牌在这个过程中走到了前面。
充电5分钟的时代真的来了。
不是某个品牌的专属,而是整个行业向前迈进一步。
比亚迪通过技术和产品推动了这一步,这才是它真正厉害的地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