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关心国产汽车的朋友们可能都听说了个好消息,那就是我们的新能源车在国外卖得是越来越好了。
这确实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毕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汽车市场,尤其是高端市场,基本都是外国品牌的天下。
现在,我们自己的车,特别是电动车,凭着过硬的技术和实惠的价格,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崭露头角,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就拿咱们国内来说,新能源车的发展势头简直锐不可当,去年全国的销量就达到了惊人的1287万辆,而到了今年上半年,每卖出两辆车,差不多就有一辆是新能源车,市场占有率已经高达46.8%。
这股风不仅在国内吹,也吹到了海外。
像比亚迪这样的领头羊,为了把车子更快地送到全球各地的消费者手里,甚至自己定制了专门运汽车的大船,海外的工厂也陆续建了起来,今年的海外销量目标是朝着一百万辆去的。
然而,就在我们为国产汽车的出海之路感到振奋的时候,从欧洲传来了一个听起来很美,但细品之下却让人五味杂陈的消息。
英国方面在7月15日宣布,要投入一笔总额高达6.5亿英镑的巨款,来补贴大家购买电动汽车。
按照计划,每位购买低排放车辆的消费者,最多可以拿到3750英镑的补贴,换算成人民币大概是三万多块钱。
按理说,这么大的优惠力度,肯定能大大促进电动车在英国的普及,对所有在英国销售电动车的品牌来说,都应该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可问题就出在,这个看似普惠的政策,却巧妙地给绝大多数中国品牌关上了大门。
那么,英国人到底是怎么操作的呢?
他们给这个补贴设置了两个看起来非常“环保”和“科学”的门槛。
第一,想要获得补贴,生产这款车的汽车制造商,必须要有一个经过权威机构验证的“科学碳目标”。
第二,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车辆在组装过程中,以及它所使用的电池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必须低于一个特定的数值。
这两条规定听起来是不是特别高大上?
充满了对地球环境负责任的感觉。
但实际上,这恰恰是它的厉害之处,它用一个看似无法反驳的“环保”外衣,包裹了一个具有明显指向性的贸易壁垒。
我们来把这个规则掰开揉碎了看。
它考核的不是这辆电动车开在路上排不排废气,电动车当然是零排放的。
它考核的是这辆车的“出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
这包括什么呢?
比如,生产这辆车的工厂,用的电是火力发电还是风力、水力发电?
生产电池所用的各种原材料,在开采和加工过程中产生了多少碳排放?
最后,也是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一点,这辆车从中国的港口,漂洋过海几万公里运到英国,这艘巨大的运输船所消耗的燃料产生的碳排放,也要算进去。
这么一算,问题就非常明显了。
我们国家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能源结构目前还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虽然清洁能源的比例在飞速增长,但现阶段火力发电仍然占有不小的比重。
这就导致我们的工业生产,在“碳排放”这个指标的底色上,先天就比一些早已完成工业化、并且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欧洲国家要高一些。
再加上我们和欧洲之间遥远的地理距离,漫长的海运过程所产生的碳排放,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成本。
把这些因素全部叠加在一起,我们的国产新能源车,想要在“碳排放”这项考核里拿到一个低分,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这个规则表面上是在筛选“最环保”的车,实际上却是在筛选“离得最近、能源结构最相似”的车。
这几乎就是一次专门针对中国等新兴汽车制造国的“精准打击”。
英国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这背后其实是深深的焦虑感。
就在这项政策出台之前,以比亚迪、名爵等为代表的中国汽车品牌,在英国市场上的表现可以说是相当抢眼。
名爵这个品牌,本身在英国就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知名度,如今在上汽集团的运营下,推出的电动车型凭借着出色的性价比,一直稳坐英国市场中国品牌的头把交椅。
而比亚迪更是势头凶猛,根据数据显示,就在今年6月份,比亚迪单月在英国就卖出了4583辆新能源汽车,这个成绩足以让任何一个老牌欧洲车企感到压力。
消费者是聪明的,他们会用自己的钱投票。
当花同样的钱,可以买到一辆续航更长、配置更高、科技感更强的中国品牌电动车时,为什么还要去选择那些配置简陋、续航缩水的本地车型呢?
正是这种来自市场的直接冲击,让欧洲的汽车产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正面在产品力上竞争不过,就开始在规则上想办法。
通过设立这种“环保壁垒”,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将物美价廉的中国车排除在补贴名单之外,从而迫使本地消费者回头去购买价格更高或者性能更差的欧洲品牌,以此来保护自己岌岌可危的市场份额。
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英国消费者的利益,让他们失去了选择更优质产品的权利,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阻碍了整个行业通过竞争实现技术进步的良性发展。
当然,中国汽车走向世界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过去几十年,我们一直努力摆脱“廉价、低质”的刻板印象。
如今,在新能源汽车这个全新的赛道上,我们好不容易凭借技术创新和产业链优势取得了领先,自然会动摇到传统汽车强国的根基,遭遇各种各样的阻力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这次英国的补贴风波,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未来的全球竞争,不仅仅是产品和技术的较量,更是标准和规则的博弈。
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
中国人的性格里,向来就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
越是困难,越要向前。
应对这种“绿色壁垒”,我们也有自己的方法。
最直接有效的,就是加速全球化的生产布局。
你不是说我海运碳排放高吗?
那我就直接把工厂建到你的家门口。
就像比亚迪已经在匈牙利投资建厂,未来在欧洲生产、欧洲销售,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运输带来的碳排放问题,同时还能为当地创造就业,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
此外,我们自身也要在“绿色制造”方面下更大的功夫,推动整个产业链向着更低碳、更环保的方向转型升级。
当我们不仅能造出世界上最好的电动车,还能用世界上最环保的方式来制造它们时,任何形式的“绿色壁垒”都将不攻自破。
全球汽车产业的变革大潮已经到来,这对于中国汽车品牌来说,既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这条路虽然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技术创新,积极布局全球,用更开放的姿态和更智慧的策略去应对,就一定能够跨越障碍,在全球汽车市场的新格局中,树立起一个属于中国的、更有分量的品牌新形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