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因驾驶人错误使用辅助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屡有发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公安机关也多次提醒驾驶人警惕“高阶智驾”陷阱。
近日,一起网约车乘客的投诉事件,又将“智能驾驶”话题推到了公众眼前。
哈啰顺风车司机“智驾”睡觉
数日前,有网友在社交平台投诉,自己在哈啰出行平台打顺风车时,司机竟不顾乘客安全,“完全把车辆交给辅助驾驶控制,自己呼呼大睡”。
该网友从杭州高沙路搭乘哈啰顺风车前往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司机在高速上全程睡觉还打呼噜,车速100km/h靠辅助驾驶。网友咳嗽加打电话都吵不醒司机,司机还调了多个间隔10分钟的闹钟。路上变道还是网友提醒的,下高速时差点撞到服务区栏杆司机才醒。
下车后,网友向哈啰平台投诉司机危险驾驶。平台回复已重点监控车主相关行为,若再次违规将严肃处理,并补偿其5元无门槛优惠券。
网友对此并不满意,认为司机的危险驾驶让其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希望平台退还全部车费并给予一定补偿。随后,哈啰平台称此事正在核查中,客服人员表示司机双手脱离方向盘、睡觉等行为违反交通法,查实后会按规定处罚,严重的将永久冻结账号。
涉事车辆“智驾”级别
记者咨询司机所驾驶汽车品牌,工作人员称涉事车辆搭载的是L2级别的驾驶辅助系统,即驾驶员手不能离开方向盘,应随时做好接管车辆的准备。
近年来智能驾驶概念火热,部分驾驶人盲目追求花活儿,手脱方向盘大秀“智驾”操作,在短视频平台上,各种夸张吸睛的“测评”视频层出不穷,成了“流量密码”。可目前的“智驾”水平,真能让司机全程脱手甚至睡觉吗?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科技法学研究院副院长郑志峰介绍,根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推荐标准,自动驾驶分为L0到L5六个等级,L0—L2为驾驶辅助,属低级别的驾驶自动化功能;L3—L5为自动驾驶,属高级别的驾驶自动化功能。
当前新能源车型大多搭载L2级辅助自动驾驶系统,不能完全脱手,驾驶员要保持清醒并随时准备接管车辆。即便搭载L3级自动驾驶,用户一定程度上可脱手,但仍需保留注意义务,以应对紧急接管职责。
多地高速现提示标语
另据媒体报道,今年清明假期,安徽、江苏、浙江等多地网友反映高速公路上出现了“关闭智能驾驶”“高速路况复杂,慎用辅助驾驶”等提示性标语。值得一提的是,4月初,也曾有一起顺风车司机开“智驾”脱手驾驶事件引发热议。
4月2日,江苏的陈女士称搭乘嘀嗒顺风车时,司机在高速上频繁脱手驾驶,有剪指甲、抽烟等行为,让她害怕恐慌。8日,嘀嗒顺风车平台回应已核实情况,对司机账号封号处理,乘客可申请8元平台现金券补偿。
平台处理遭网友吐槽
记者发现,这两起顺风车司机开“智驾”事件中,平台处理方式类似——查实后封司机账号,给乘客几元平台券补偿。然而,网友对此并不买账,不少人吐槽“血赚8块”“冒着生命危险赔了8块”,还指责平台和司机“不把人命当回事”“毫无风险底线”。
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本是为了提升出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但如今却引发了诸多问题。从这两起顺风车司机滥用“智驾”的事件来看,反映出了多方面的不足。
一方面,部分驾驶人对智能驾驶技术存在过度信任和误解,没有正确认识到当前技术的局限性,盲目追求所谓的“炫酷”操作,将自己和乘客的生命安全置于危险之中。另一方面,顺风车平台的审核机制存在明显漏洞,仅依赖乘客投诉,缺乏对司机驾驶行为的实时监测,无法及时发现和制止危险驾驶行为,违反了安全保障义务。
此外,立法层面的不完善也使得在处理智能驾驶相关问题时缺乏明确的依据和标准。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驾驶人提高安全意识,平台完善审核机制,立法部门加快明确相关规则和责任划分。
那么,在智能驾驶技术下,顺风车平台现有的审核机制是否存在漏洞?是否有违反其安全保障义务之嫌?《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市两高律师事务所主任戴智勇律师指出,平台在处理问题时缺乏实时监测,被动依赖投诉违背了相关管理办法核心思想,违反了安全保障义务。而对于智能驾驶技术,郑志峰教授认为立法上需进一步明确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区分,明确道路规则和法律责任。戴智勇律师还建议建立跨部门联合惩戒机制,推动各责任方履行安全保障义务。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