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归来:吉利172亿豪赌背后的新能源“大洗牌”

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时间放出消息,吉利控股集团和极氪正式签署合并协议,这等于吉利要把所有还没拿到手的极氪股份,一口气全部吃下去,谁都知道,这背后绝不是单纯的产权归属问题。

消息出来,业内立刻炸锅,极氪的现有股东可以选现金,也能用极氪股份换吉利汽车的股份,这种灵活安排,表面是给股东多条路,其实也是考虑到吉利账面现金压力,账上352亿现金,离比亚迪还有一大截,2025年3月底的数据,谁都能查得到。

极氪归来:吉利172亿豪赌背后的新能源“大洗牌”-有驾

极氪这品牌,近几年在电动车圈子里风头正劲,凭啥能让吉利不惜高溢价都要拿下,这背后其实是吉利整个新能源战略的落子,极氪的设计和性能,已经在豪华智能新能源市场站稳了脚跟,吉利想要进一步吃下高端市场,不抓住极氪,根本没机会。

表面上是一场收购,实际上是吉利“一个吉利”战略的关键一步,李书福这些年没少折腾多品牌路线,沃尔沃、领克、极氪、银河,中国星,横跨豪华到经济型,铺得够宽,却也让内部资源分散,效率打折。

这次动作,明显是要把高端和主流新能源板块彻底归核,做好资源整合,极氪主攻豪华科技,领克偏潮流高端,银河冲主流新能源,中国星抓传统燃油车智能化,分工明确,集团内部避免内耗,这才是真正的打法。

外人看不明白,为啥李书福要溢价买自己旗下的品牌股份,表面上是“自己人做买卖”,实则是大股东和市场之间的博弈,吉利想要把极氪全部收入麾下,必须拿出足够的诚意和溢价,这也是在向资本市场展示自己对极氪未来的信心。

极氪归来:吉利172亿豪赌背后的新能源“大洗牌”-有驾

谁都清楚,新能源行业的竞争已经从拼技术、拼产品,走向了拼生态和资本整合,吉利要想和比亚迪、特斯拉正面对抗,光靠单一品牌根本不够,必须有一套可以协同作战的品牌矩阵,这次极氪的回归,就是完善整个矩阵的关键拼图。

这样的局面,其实并不罕见,前几年多元化是主流,大家都在买买买,把品牌、资源、技术统统收入囊中,现在行业变了,归核化成了新趋势,资源必须集中到最能打的几个核心品牌身上,吉利的选择,就是时代的缩影。

极氪在吉利的体系内,未来肯定会承担更重的角色,豪华新能源细分市场的增长空间还很大,吉利要想彻底甩开合资对手和本土竞争对手,极氪的品牌力和技术创新,几乎是唯一的突破口。

其实极氪的“潮牌”标签并不只是噱头,年轻人愿意买单,资本市场也愿意追捧,这种科技感和新潮设计,正好补上吉利原有车型的短板,李书福赌的,就是极氪能成为下一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爆款”。

极氪归来:吉利172亿豪赌背后的新能源“大洗牌”-有驾

极氪原本就和领克、银河、吉利本部分工不同,三者长期并存,反而会内耗严重,现在全部归核整合,能形成更高效的资源配置,这也是李书福愿意溢价买回来的底层逻辑。

外部环境也在推波助澜,2025年中概股回归窗口期,政策层面的支持,让极氪私有化退市的阻力变小,吉利此时出手,既能抓住政策红利,还能降低未来潜在的法律和市场风险。

这次大收购,不仅仅是一次财务操作,更是吉利汽车对未来产业生态的再布局,极氪的高端形象,以及在智能网联等领域的积累,为整个吉利集团的高端化进阶提供了重要支撑。

站在投资人角度,溢价收购意味着短期收益增加,长期来看,极氪的成长性和吉利集团的协同效应,能不能兑现,还要看后续的整合效率和市场反馈。

极氪归来:吉利172亿豪赌背后的新能源“大洗牌”-有驾

从2025年5月到收购落地,吉利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备受关注,账上现金缩水78亿,依旧敢出手,这种魄力很难得,不过也有人担心,现金流会不会因此吃紧,影响后续的研发和市场拓展。

新能源市场的淘汰赛已经开始,吉利和极氪能否形成1+1大于2的协同效应,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品牌整合后的市场表现和产品创新力。

李书福这步棋,确实赌上了不少资源和声誉,成败如何,谁都说不准,行业的格局变数太大,极氪的也许就是吉利能否稳住新能源头部的关键试金石。

极氪归来,吉利的品牌矩阵会不会变得更强,这场收购究竟是资本运作的胜利,还是一次高位接盘,结果还需时间验证。

极氪归来:吉利172亿豪赌背后的新能源“大洗牌”-有驾

市场已经给出了自己的初步反应,舆论场的争议也不少,溢价收购到底值不值,投资人和管理层的判断,会在2025年下半年逐步揭晓。

一场关于极氪归属和吉利自我进化的博弈,刚刚拉开序幕,真正的高潮,还在后面等着。

极氪归来:吉利172亿豪赌背后的新能源“大洗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