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对于咱们普通老百姓家庭来说,算得上是一件大事,毕竟一辆车动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得开上好些年,谁都希望能买到一台省心、省钱、用着舒坦的座驾。
最近这些年,新能源车风头正劲,其中,既能用油又能用电的混合动力汽车,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混动车”,成了不少人从油车过渡到新能源车的首选。
它听起来确实很美,市区堵车用电,安静又省油;跑长途用油,没有里程焦虑。
可现实真的有这么美好吗?
最近,网络上一位车主的吐槽就引起了轩然大波,他表示自己开了十几年油车,三年前换了台混动车,结果现在后悔得不行,感觉当初宣传的那些优点,在现实的使用中都变成了一个个让人头疼的“坑”。
这件事让很多正在观望混动车的消费者心里犯了嘀咕:这混动车到底是省钱利器,还是个花钱的“无底洞”?
咱们今天就借着这位车主的经历,好好聊一聊混动车在实际使用中可能会遇到的那些事儿。
首先,让这位车主感到最直接“肉疼”的,就是保养和维修的费用。
他算了一笔账,以前开燃油车,做一次常规的小保养,找个技术靠谱的修理店,三五百块钱就能搞定,非常方便。
可换了混动车之后,保养就成了一件“高消费”的事情。
每次保养必须去指定的4S店,因为混动车多了一套复杂的电池、电机、电控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电系统”。
这套系统技术壁垒很高,外面的普通修理厂既没有专业的检测设备,也没有经过培训的技师,根本不敢轻易上手。
这就导致车主失去了选择权,只能去4S店,一次保养下来,费用基本都在八百元以上,比油车贵了一大截。
如果说保养贵只是“毛毛雨”,那电池的问题就堪称“暴风雨”了。
当初销售人员承诺电池能用八年,可这位车主用了不到三年,就明显感觉到电池性能衰减,纯电续航里程大打折扣。
他去4S店咨询更换电池的价格,报价高达两万八千元,这还不包括工时费。
这个数字让车主当场就愣住了,对于一辆十几万的家用车来说,换个电池的钱都快赶上车价的五分之一了。
辛辛苦苦开了三年省下来的那点油钱,可能还不够给电池“续命”的。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个问题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正在得到改善。
特别是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国内厂商,为了打消消费者的顾虑,率先推出了“三电系统终身质保”这样的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用户的后顾之忧。
但这恰恰也说明,对于那些购买了早期混动车型,或者没有享受到类似长质保政策的车主来说,这块昂贵的电池确实像一个随时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让所谓的“省油”变得有些讽刺。
其次,复杂的电子系统带来的故障率,也让车主苦不堪言。
燃油车的结构相对简单,一百多年的发展下来,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透明。
哪里坏了,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听听声音、看看烟色,基本就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
但混动车不一样,它相当于一个“双核处理器”,既有发动机,又有电动机,两个系统如何协同工作、能量如何分配和回收,全靠一个精密的中央电脑来控制。
这就导致它的电子系统异常复杂,传感器和控制器遍布全身。
这位车主就遇到了行驶中仪表盘突然报警,显示传感器故障,只能惊慌地停车叫拖车。
拖到4S店检查了半天,才发现是电控单元出了问题。
这种未知和不可控的感觉,比单纯的机械故障更让人没有安全感。
你根本不知道车子突然“罢工”,到底是油路的问题,还是电路的问题,只能干瞪眼等着专业人士来救援,用车体验大打折扣。
再来说说当初吸引很多人购买混动车的两大“光环”——环保和续航。
环保这个概念,如果从全生命周期来看,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绿色”。
动力电池在生产过程中,从锂、钴等原材料的开采到提炼加工,本身就是高耗能、高污染的。
而当电池报废后,回收处理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如果处理不当,电池中的重金属泄露,对土壤和水源造成的污染,其危害可能比汽车尾气更为深远和严重。
至于续航,特别是插电式混动车型,宣传的纯电续航里程往往要打个不小的折扣。
标称六七十公里,实际在市区正常开,能跑个四五十公里就算不错了。
如果到了冬天,开上暖风,电池活性降低,续航里程可能直接“腰斩”。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尴尬的用车场景:短途通勤,纯电续航可能将将够用,但回回都得充电,不然第二天就得用油;跑长途时,电池电量很快耗尽,车辆就变成了一台背着几百斤重的电池和电机的“亏电”燃油车,由于自重更大,其油耗甚至可能比同级别的纯油车还要高。
再加上目前充电桩的普及程度还不够完善,节假日高速服务区充电排长队、在陌生城市找不到充电桩、找到了却是坏桩或者被燃油车占位等情况时有发生,让充电也成了一件麻烦事。
最后,一个让很多混动车主,尤其是早期日系混动车主头疼不已的问题,就是“机油乳化”。
简单来说,就是机油里混进了水分,变成了奶白色的乳状液体,严重影响润滑效果。
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混动车发动机的工作特性有关。
在市区行驶时,发动机经常处于“启动-熄火-再启动”的短暂工作状态,很多时候还没等达到最佳工作温度就又停了。
这样一来,发动机内部产生的水蒸气就无法被高温蒸发并通过曲轴箱通风系统排出,久而久之就混入了机油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车主不得不将原来的一万公里保养周期,缩短到五千公里一次,保养成本直接翻倍。
而且,机油乳化会加剧发动机的磨损,长期下来,发动机的寿命和可靠性都可能受到影响,这无疑又是一笔潜在的巨大维修开销。
综合来看,这位车主的后悔并非无的放矢,他所遇到的问题,确实是部分混动车型在实际使用中普遍存在的痛点。
混动车作为一个从燃油时代向纯电时代过渡的技术产物,它试图取两家之长,但在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也可能集中了两边的短板。
它比油车结构更复杂,带来了更高的维修保养成本和故障风险;它的纯电体验又远不如纯电车来得纯粹和便捷。
对于预算有限,买车只为代步,追求省心可靠的普通家庭来说,在做出选择前,确实需要把这些潜在的成本和麻烦都考虑进去。
当然,汽车技术在飞速发展,如今市面上新一代的混动技术,无论是在电池寿命、系统可靠性还是在解决机油增多乳化等问题上,都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这位车主用真金白银和三年时间换来的教训,依然值得我们每一位消费者深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