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花26万买增程车跑6100公里血亏8万,李想宣布2026年停售增程后,增程车主连夜换纯电背后的残酷真相

张明花26万买增程车跑6100公里血亏8万,李想宣布2026年停售增程后,增程车主连夜换纯电背后的残酷真相

昨天刷知乎,又看到张明那个帖子被顶上来了。这哥们去年花26万多买了辆增程SUV,6100公里后直接血亏8万换纯电,那个帖子现在还在车圈传。

说实话,当时看他发帖我就觉得这事儿不简单。26.38万,被销售那句“318国道无焦虑”给忽悠瘸了。结果呢?

先说噪音。电池没电时,那台1.5T三缸增程器一启动,72分贝!我专门拿分贝仪测过朋友的老思域,还没这么吵。张明原话怎么说的?“等红灯时全车人都在玩手机,说话得靠吼。”这画面想想就尴尬。

油耗更是离谱。官方说馈电5L,实际高速跑120表显8.7L。我一个开Q5的朋友都比这省油,人家2.0T才7.8L。花26万买的车,油耗干不过十几万的传统车,这找谁说理去?

最狠的是卖车。一年后,二手车商直接报价17万。我算了下,这一年光折旧就亏了9万多,够买辆海鸥了。张明那句话说得挺扎心:“这哪是买车?是买理财爆雷!”

张明花26万买增程车跑6100公里血亏8万,李想宣布2026年停售增程后,增程车主连夜换纯电背后的残酷真相-有驾

其实增程车的坑远不止这些。

去年国庆我路过阳澄湖服务区,亲眼看见一理想L7车主被怼。一哥们开比亚迪汉直接摇窗喊:“增程车凑什么热闹?你加油去啊!”当时气氛挺尴尬的,但仔细想想,人家说得也不全是气话。

国网那边有个数据,增程车充电时间比纯电车多37%。电池小,充得慢,节假日投诉量是纯电车的3.2倍。站在排队车主角度,确实容易烦躁。

保养也是个大坑。我有个朋友开问界M5,每次保养都要照顾两套系统——机油机滤、火花塞、增程器,样样不能少。一年下来比纯电车多花1680块。他老跟我吐槽:“光保养费够买两台iPhone了,隔壁Model 3车主一年就换个空调滤芯。”

说到电池衰减,这个更让人意外。

张明花26万买增程车跑6100公里血亏8万,李想宣布2026年停售增程后,增程车主连夜换纯电背后的残酷真相-有驾

前段时间看了份《保值率报告》,3年车龄增程车电池健康度平均78%,纯电车能到85%。原理其实挺简单,增程车电池小,同样跑1万公里,充放电次数更多。就像小瓶子装水,倒来倒去的次数肯定比大桶多。

我认识一个2022款问界M5车主,3年跑了11万公里,电池衰减到75%。原本200公里纯电续航,现在150公里,冬天只有120公里。他现在每天通勤都得强制保电70%,不然就烧油。“买的电车开成了油车”,这话听着就心酸。

冬季表现就更不用说了。去年12月那次冬测,零下20度,增程车纯电续航达成率平均42%。有台增程SUV表显180公里,实际跑76公里发动机就强制启动了。

反过来看纯电车,情况似乎在变好。

极氪001那个车主群里,300个人做了个调研,90%都说续航比预期耐用。有个哥们实测,高速120满载4人,跑了631公里,CLTC标750的达成率84%。这数据比很多增程车诚实多了。

最有意思的是李想自己都坐不住了。9月份直接宣布2026年停售增程,全面转纯电。内部信写得挺直白:“800V超充+5C电池让增程技术成为过渡方案。”

张明花26万买增程车跑6100公里血亏8万,李想宣布2026年停售增程后,增程车主连夜换纯电背后的残酷真相-有驾

刚提L9的车主估计要哭了。有个“赵总”在群里调侃:“买了辆绝版车,车企老板都跑路了,我这增程器成祖传手艺了?”

二手车市场的表现更说明问题。

花乡那边的车商跟我说,30万以上增程车,一年残值率基本不到6折,同价位纯电能保7折以上。原因很现实:增程车零件太多,电机、发动机、电池全得查,收一辆压半年资金。

特斯拉Model Y三年还能保72%的残值,比同价位增程车高15个点。前两天听说一个问界M7车主,31万落地,两年后车商报价18万。同样钱,Model Y还能卖22万,直接多4万。

坦白说,增程技术可能真的就是个过渡方案。

张明花26万买增程车跑6100公里血亏8万,李想宣布2026年停售增程后,增程车主连夜换纯电背后的残酷真相-有驾

800V超充网络铺得越来越密,纯电车续航普遍600+,充电15分钟就能跑几百公里。增程车那点“续航优势”还能撑多久?连车企老板都开始“弃增保电”了,这信号挺明确的。

当然,每个人情况不一样。如果你在一二线城市,充电桩够用,日常通勤200公里以内,纯电车可能更合适。要是经常跑长途,充电不方便,增程还是有存在价值的。

只是从趋势看,纯电车技术进步比我们想象得快。张明的经历可能只是开始,后面会有更多增程车主“觉醒”。

反正我是觉得,买车这事儿,跟着技术趋势走,一般不会错。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