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里有个事儿,聊得挺热闹,就是关于现代伊兰特这款车。
网上曝出来几张下一代,也就是第八代伊兰特的照片,虽然车身上盖着厚厚的伪装布,但还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按计划,这车得等到2026年才正式上市,现在就放风出来,本来是想提前吊吊大家的胃口,可大家看完之后,心里的问号比惊喜要多得多。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简单说,就是现代给这款新车设计了一个非常科幻、非常前卫的外观,看着跟未来电影里的道具车似的,可一打听核心的动力系统,也就是发动机、变速箱这些,居然一点没变,还是现在用的老一套。
这就让很多人看不懂了,现代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是想靠着一张好看的“脸”来拯救现在越来越差的销量,还是说在技术上已经没什么新东西可拿,干脆就放弃治疗,玩起了“换壳”的把戏?
咱们先来聊聊这个让大家议论纷纷的外观。
从那些模糊的谍照里,有几个地方特别显眼。
首先是车头的大灯,采用了现在很流行的分体式设计,就是把日间行车灯和真正照明用的大灯分开了。
说实话,这个设计在咱们国产车里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好几年前,像领克这些品牌就开始用了,现在几乎成了新车的标配。
现代这次也跟上了潮流,不过它玩得更有想法。
整个车头的轮廓,尤其是那个大嘴进气格栅的形状,懂车的朋友一眼就看出来了,这不就是照着现代之前发布的一台叫N Vision 74的概念车来做的吗?
这里得给大家普及一下,这个N Vision 74可不是一般的概念车,它在国际上拿了不少设计大奖,被很多人夸是近几年最帅的概念车之一。
它的设计风格叫“复古未来主义”,听着有点玄乎,说白了就是用今天的技术和审美,去重新打造几十年前人们想象中未来汽车的样子,所以它既有老式赛车的硬朗线条,又有现代科技的酷炫感。
现代把这么一个顶级概念车的设计元素,用在伊兰特这样一台十万级别的家用车上,意图很明显,就是想彻底改变伊兰特在大家心中“便宜”、“网约车”的印象,让它变得时尚、新潮,能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除了车头,车身侧面的线条也变得非常锋利,像刀切过一样,肌肉感很强,跟现在市面上卖的第七代伊兰特那种有点圆润的感觉完全不同。
可以说,如果最后量产车真能做到跟谍照里差不多,那光凭这个外观,确实能吸引一大批注重颜值的消费者。
毕竟想当年,现代就是靠着“流体雕塑”那套设计语言,让索纳塔、ix35这些车火遍了大江南北,证明了他们在设计上是有功底的。
但是,车毕竟是用来开的,不是只用来看的。
就在大家对这个科幻的外观充满期待,猜测内饰会不会也跟上潮流,用上大尺寸的连体屏幕,车机系统会不会变得更智能的时候,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消息传来了:动力系统,保持不变。
这消息一出,很多人都觉得被泼了一盆冷水。
这意味着,海外版的车型会继续用那台1.6升的自然吸气发动机,而到了咱们国内市场,很可能还是现在这套1.5升自然吸气和1.4T涡轮增压的组合。
这是什么概念呢?
打个比方,就好比你花钱买了一部最新款的旗舰手机,外观设计精美,手感一流,结果开机一看,里面的操作系统还是五年前的版本,用起来卡顿,反应慢,很多新软件都装不了。
这种巨大的反差,换谁都接受不了。
我们不妨看看同级别的其他车企都在做什么。
就拿咱们自主品牌的代表比亚迪来说,前不久发布的秦L DM-i,搭载了最新的第五代混动技术,发动机的热效率高得吓人,达到了46.06%,官方公布的亏电状态下百公里油耗才2.9升。
这个数字意味着,就算你把它当纯油车开,跑一百公里也花不了三升油,使用成本非常低。
这不仅仅是对日系混动车的挑战,更是对所有还在坚持用传统燃油发动机的合资品牌的一次降维打击。
反观现代,似乎还停留在过去的技术功劳簿上,当我们的车企在技术上飞速奔跑的时候,他们却选择了原地踏步。
之前一直说要推出的混动版本,也是雷声大雨点小,迟迟不见踪影。
这就带来了一个很核心的问题:现代究竟想把这台新伊兰特卖给谁?
如果它的目标客户是追求新潮、喜欢科技感的九零后、零零后,那光有一张好看的脸蛋是远远不够的。
现在这代年轻人,是在互联网环境下长大的,他们对于“智能”的要求非常高。
他们希望车里的屏幕像平板电脑一样流畅,语音助手能听懂各种指令,还能在高速上打开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让开车变得更轻松。
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倾向于选择能上绿色牌照的新能源车,因为这能省下购置税,还不受一些城市的限行政策影响。
而这些,恰恰都是新款伊兰特可能缺失的。
如果它的车机系统还像现在这样反应迟钝,功能单一,那年轻人恐怕连试驾的兴趣都没有,直接就去看配置更高、智能化做得更好的国产车了。
这就很可能重蹈当年菲斯塔的覆辙,那款车刚上市时也靠着运动外观火了一阵子,但因为技术和内在的东西跟不上,很快就被市场淘汰了。
那么,如果不卖给年轻人,难道是想继续做网约车生意吗?
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似乎成了最有可能的路径。
现款伊兰特之所以每个月还能卖出一些,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终端优惠巨大,很多地方裸车价都降到了七万多,再加上皮实耐用的老口碑,吸引了不少网约车公司和个人司机购买。
可以想象,新款伊兰特上市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概率还是要走“以价换量”的老路子。
到时候,网约车公司一看,换了个这么酷的外壳,价格还是那么实惠,那肯定会大量采购。
但这背后,其实也反映出韩系车如今在中国市场的尴尬和无奈。
回想二十年前,第三代伊兰特在北京作为出租车满街跑的时候,是何等的风光,那时候现在市面上的销量王朗逸、轩逸都还没影呢。
可如今,曾经的家轿市场主力,却沦落到要靠一个概念车的外观和骨折的价格,去和国产新能源车抢夺网约车市场的一点份额,这种落差着实让人唏嘘。
等到2026年新车正式上市,两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汽车市场又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能比亚迪的技术又迭代了,小米的第二款车也出来了,甚至连特斯拉传闻中十五万级别的车型都可能已经开始销售。
留给现代的时间和机会,真的不多了。
如果还是抱着合资品牌的架子,不肯在核心技术和智能化配置上拿出诚意,恐怕连现在赖以为生的网约车市场,最后也保不住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