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买车,真跟追剧一样刺激。你以为年初定下的目标是“稳了”,结果到了9月一看——好家伙,一半新势力都还在及格线边缘疯狂试探。2025年的车市,卷得连呼吸都是成本。大家原本以为理想、问界这些“顶流”能一路高歌猛进,谁知道一个不留神,KPI完成率居然被小鹏、零跑、小米悄悄反超?理想46.4%,鸿蒙智行更是连40%都没摸到,天塌了都不足以形容某些品牌的内心崩溃。
你说这是不是打脸?去年还喊着要“干翻燃油车”的口号,今年就得为交付量愁秃头。但有意思的是,有三家品牌不仅没掉链子,反而支棱起来了——小鹏、零跑、小米,它们凭什么成了少数通关的“幸存者”?今天咱就来掰扯掰扯,这几匹黑马到底强在哪,而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品牌,又为啥突然“哑火”?
先说小鹏,这次真是彻底上头了。MONA M03一出,直接月销破万,年轻人抢着下单,为啥?便宜、智能、颜值在线,关键还是纯电里少有的“百公里加速7秒内还不贵”的主儿。更重要的是,小鹏这次终于听懂掌声了——用户想要增程,它立马安排!年底X9增程版就要上市,明年G7也跟上,等于把油电两条路全打通了。你想想,以前嫌它只有纯电劝退的人,现在是不是瞬间真香了?而且小鹏的L2级辅助驾驶,在高速和堵车时那叫一个稳,自动变道流畅得像老司机,不像某些品牌,动不动就踩一脚急刹,吓人一跳。
再看零跑,这位“性价比之王”已经连续好几个月拿下新势力销冠了,9月销量直接飙到6.6万辆,走路都快摇头晃脑了。它的秘诀是什么?不是堆配置,而是把基础打得扎实。你看D19马上要亮相,定位中大型SUV,空间大、用料实,价格估计还是走亲民路线。虽然内饰质感比不上豪华品牌,但座椅舒适度和悬挂调校还真不差,过减速带那种柔韧感,完全不像十来万的车。不过话说回来,零跑目前的品牌形象还是偏“买菜车”,要想真正冲击高端,光靠销量可不够,得在设计和智能化上下狠功夫。
小米汽车呢,有点意思。全年销量看着不起眼,但它手里攥着一堆订单,产能一上来,交付就跟坐火箭似的。雷总这波操作,简直是“产量决定命运”的典型代表。可惜啊,提车周期太长,不少人等得心灰意冷,转头就去了理想或者蔚来展厅。但不得不说,小米SU7是真的出片利器,街上回头率顶呱呱,年轻人拍照发朋友圈必备。动力系统也够劲,百公里加速不到4秒,操控感接近“驾驶玩具”级别,底盘调得干脆利落,弯道支撑性很强。要说缺点,就是城市通勤时电耗偏高,算下来每公里成本比预期贵那么一丢丢,有点油老虎的意思(虽然是电的)。
那咱们回头看看理想,曾经的新势力龙头,现在KPI才完成46.4%,多少让人唏嘘。L系列多年没大改款,外观内饰都有点老咕噜棒子的味道了,虽然空间依旧是床车级别的舒服,冰箱彩电大沙发也没落下,但消费者早就不吃这一套了。关键是,别的品牌也开始做增程,技术差距越拉越小,理想的护城河慢慢就被填平了。好在i6纯电版及时救场,订单排到明年1月底,说明大家对它的产品力还是认可的。只要明年L系大改款能带来足够惊喜,理想重回巅峰也不是没可能。
至于鸿蒙智行,卖得不多,但含金量真高。旗下九款车,均价都在30万以上,问界M9、智界S7这些车型,个个都是装逼利器,车机系统流畅得像是手机搬进了座舱,语音交互几乎无延迟,说是“灯厂”也不为过,那个智慧大灯投影功能,晚上开出去谁不看两眼?可问题是,100万辆的目标是不是有点飘了?现在才完成三分之一多点,除非接下来每个月卖十几万,否则真得跌冒烟了。而且高价位意味着小众市场,想走量难啊。
腾势的情况更尴尬,D9撑了两年还是挑大梁,Z9、N9推出来声量不大,消费者压根记不住。明明背靠比亚迪三电技术,底盘设计和安全性都顶呱呱,结果定价一上来就把自己架住了,想走商务高端路线,又缺乏品牌沉淀,车主气得蹦起来:“我花这么多钱,你就给我这?”
所以你看,这场KPI大战背后,其实是用户需求的巨变。以前拼的是“有没有”,现在拼的是“值不值”。谁能精准拿捏消费者的痛点,谁就能上桌第一个动筷。小鹏懂年轻人口袋,零跑抓准家庭刚需,小米玩转流量与性能,而曾经的王者如果反应慢半拍,立刻就被甩开。
那么问题来了——
这样的市场格局,你会考虑购买哪一家的产品?
是选已经支棱起来的小鹏、零跑,还是等等即将逆袭的理想、蔚来?
抑或是被小米的“上头”感征服,直接冲一波?
这样的车子,你爱了吗?
欢迎聊聊,你怎么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