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战略深意:插电混动成宠儿,传统油混为何遭冷落?

10桶油里有7桶要靠进口——这就是中国汽车能源的残酷现实。 面对这样的数字,省油已经不够看了,摆脱对石油的依赖才是真正的生存游戏。

当很多人还在赞叹日系油电混动技术多么成熟省油时,中国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另一条路:插电混动。 这不是技术优劣的简单选择,是一场关于能源安全、产业突围和国家战略的宏大博弈。

中国的“双积分政策”就像一根指挥棒,直接决定了车企的技术路线选择。 油电混动车型在这里只能算“节能车”,拿的是“节能积分”,这种积分只能抵偿“燃油消耗负积分”,却不能直接当作“新能源积分”使用。

反观插电混动,只要纯电续航达到50公里以上,就被明确定义为“新能源汽车”,能够为车企带来高额的新能源积分。

新能源战略深意:插电混动成宠儿,传统油混为何遭冷落?-有驾

国内主流车企的新能源积分需求同比激增30%。 选择油电混动,意味着可能面临积分不够用的生存危机。 像比亚迪这样的企业,凭借DM-i插混技术一年积累的积分,光出售积分就能赚取几十亿的利润。

中国高达72%的石油对外依存度,是悬在汽车产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大部分进口石油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地缘政治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直接影响国家的能源安全。

油电混动车型本质上仍然是“烧油的车”,只是通过电力辅助提高了燃油效率。 即使将百公里油耗从8升降低到4升,终究还是需要消耗石油。

插电混动则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思路:短途用电,长途用油。 50-100公里的纯电续航里程,覆盖了90%以上的城市日常出行场景,这意味着大部分时间可以完全不用石油。

新能源战略深意:插电混动成宠儿,传统油混为何遭冷落?-有驾

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已经超过30%。 插电混动使用的电能越来越清洁,而油电混动消耗的石油则永远依赖进口。 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推广插电混动不是单纯的技术选择,而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之路。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油电混动技术的核心专利几乎被丰田和本田两家日本企业垄断。 THS的行星齿轮结构,i-MMD的双电机耦合技术,这些核心技术被一层层专利墙保护得严严实实。

中国车企如果选择跟随油电混动技术路线,最多只能进行模仿,很难实现超越,而且还可能面临高昂的专利授权费用。

插电混动它的核心是“电池+电控+电机”,这恰好是中国汽车产业最具优势的领域。 中国动力电池产能占据全球60%以上,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电池技术已经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电控系统方面,华为和比亚迪的自研芯片实现了100%的自主可控。 电机技术的功率密度和效率也追上了国际一流水平。

新能源战略深意:插电混动成宠儿,传统油混为何遭冷落?-有驾

比亚迪DM-i、吉利雷神、长城DHT,这些插电混动系统能够快速落地并取得成功,正是因为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插电混动将中国的长板充分发挥出来:电池负责储电,电控负责调度,电机负责驱动,燃油发动机只在需要时提供辅助动力。

中国插电混动车型销量同比增长超过80%,远远高于整体汽车市场的增速。 消费者用实际购买行为表达了他们的选择:既想要电动车的低使用成本,又不愿意承受纯电动车的里程焦虑。

插电混动车型能够提供更好的动力体验。 电机的瞬时扭矩大,起步和加速时动力响应更快,驾驶感受接近纯电动车,比传统燃油车更加平顺。 低速行驶时,纯电模式下的静谧性优势明显,噪音控制在40分贝以下,达到豪华品牌的水准。

新能源战略深意:插电混动成宠儿,传统油混为何遭冷落?-有驾

日常市内通勤80公里以内,可以完全使用电力,实现零排放和低成本的出行。 电量不足时,发动机介入工作,油耗表现仍然优于传统燃油车。

在中国许多限牌城市,插电混动车型可以享受绿色牌照政策,不受限行限制,还能免去高额的牌照拍卖费用。

这些政策红利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车决策。 对于一线城市的居民来说,选择插电混动不仅是一种技术路线的选择,是一种实用的生活解决方案。

新能源战略深意:插电混动成宠儿,传统油混为何遭冷落?-有驾

中国选择插电混动技术路线,是政策引导、能源安全、技术突破和市场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场关于技术路线的选择,不仅改变了中国汽车产业的格局,也影响着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

当欧洲市场仍然以油电混动为主导,日本继续深耕其油电混动技术时,中国却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插电混动发展之路。

这是否意味着不同的汽车文化和社会需求,必然会导致不同的技术发展路径? 在全球汽车产业迈向电动化的浪潮中,这种差异化的发展模式又会带来怎样的长远影响?

#热问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