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吞并极氪背后:李书福的“新能源帝国”野心藏不住了

吉利吞并极氪背后:李书福的“新能源帝国”野心藏不住了-有驾

"分久必合"的戏码正在吉利汽车上演!当蔚来、小鹏还在为月销破万苦苦挣扎时,吉利却悄悄完成了一场价值百亿的"左右手互搏"。7月15日,随着一纸合并协议的签署,极氪这个成立仅4年的新能源独角兽,即将成为吉利汽车的全资子公司并退市。这场看似平常的资本操作背后,暗藏着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的惊天密码。

一场蓄谋已久的"收网行动"

翻开吉利汽车的并购时间轴,这场合并早已埋下伏笔。早在今年5月7日,吉利就以每股2.57美元、溢价13.6%的价格向极氪发出收购要约。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吉利已持有极氪65.7%股份,此次不过是收编剩余34.3%的"散兵游勇"。

更耐人寻味的是合并方案设计:股东可选择每股换取2.687美元现金,或1.23股吉利汽车股票。这种"现金+股权"的组合拳,既给予套现退出的通道,又为看好吉利长期发展的投资者保留席位。而17.15港元的换股价,较市价溢价2.4%的小心思,更是彰显了资本运作的老练。

李书福的"合纵连横"哲学

这场并购绝非简单的资本游戏,而是吉利掌门人李书福"分兵突围-集中收割"战略的经典演绎。2020年极氪成立时,正是新能源赛道最狂热的年代。独立运营让极氪能轻装上阵,用"极氪001"等爆款迅速打开市场,2023年销量突破11万辆。

但随着竞争进入深水区,多品牌协同作战的价值开始显现。2024年《台州宣言》发布后,吉利先后将几何并入银河、领克划归极氪。此次合并后,极氪的尖端三电技术将与吉利的规模优势深度融合,形成"技术+制造+渠道"的铁三角。

传统车企的转型生存法则

吉利极氪的合体,为行业提供了传统车企转型的范本。不同于新势力"All in"的激进策略,吉利采取"孵小鸡"模式:先用独立品牌试水新能源,成功则收归麾下,失败则果断切割。这种灵活机制既避免了大船难掉头的困境,又保持了战略主动性。

数据显示,合并后的吉利将形成燃油、纯电、混动的全动力矩阵,覆盖从10万级到50万+的全价格带。当比亚迪还在为高端化发愁时,吉利已通过极氪在30万+市场站稳脚跟,这正是多品牌战略的前瞻性所在。

新能源淘汰赛进入下半场,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结束。吉利的这次战略收缩,看似退步实则为进。正如李书福所说:"汽车产业的竞争,终究是体系力的竞争。"当新势力还在为交付发愁时,传统车企的深厚积淀正在显现惊人爆发力。这场并购或许预示着:未来五年,能活下来的新能源品牌,必定是那些既懂用户又懂制造的双栖物种。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