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把我们当傻子耍!“小订破万”全是剧本,你随手点的订单,成了他们骗钱的工具!
谁还没被车企的“订单喜报”忽悠过?
前几天刷汽车圈新闻,某款新车刚上市,官微直接挂出“红色战报”:“小订24小时破万,感谢用户信赖!”底下评论区更是一片沸腾,“国产神车实锤”“再不下单就没名额了”的声音刷了满屏,我盯着手机里的配置表,差点就点下“支付2000元订金”的按钮——毕竟谁都想赶个“爆款”的热闹,生怕晚了就抢不到优惠。
可转头刷到汽车媒体人吴佩的爆料,我瞬间后背一凉。他直言,某款宣称“上市即爆款”的新车,所谓的“小订破万”成绩,早在发布前3个月就已经“内定”好了,上市后公布这组数据,根本不是为了证明产品受欢迎,只是为了“哄领导开心,应付考核”。
原来我们眼里的“热销证据”,从头到尾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戏?
更让人气愤的是,这场戏的“群演”,竟然是我们这些普通消费者。
车企嘴里的“小订”,听起来特别贴心:只需支付2000-5000元订金,不想买了随时能退,几乎零门槛。他们就是摸准了我们的心理——“先占个坑总没错,万一后面有优惠呢?”“就算不买,退钱也方便,不损失什么”。于是很多人随手就下了单,可我们不知道,自己这一个“无所谓”的动作,转头就被车企当成了“热销数据”的筹码。
你以为的“占坑”,在车企眼里就是免费的“数据耗材”。他们把这些根本不是真心想买车的订单,和真实订单混在一起,打包成“小订破万”“订单量创新高”的喜报,印在户外广告上、投在短视频里、发在朋友圈里。不知情的人看到这阵仗,难免会觉得“这么多人抢,肯定是好车”,跟着冲动下单——这不就是把我们当“韭菜”,还让我们帮着割其他韭菜吗?
如果说“收割”消费者的无效订单还算“委婉”,那有些车企的“刷单”操作,简直就是明目张胆地造假。
我刷到一位汽车供应商的吐槽,他说自己所在的企业,每年都要被合作的主机厂“绑定”意向金指标,说白了就是“必须帮车企下单凑数”。去年某款新车上市前,他一个人就被逼着下了23个意向金订单,每个订单交2000元订金,虽然最后能退,但流程繁琐不说,还得帮着“演戏”——车企会要求他们假装成真实用户,接4S店的回访电话,甚至要在车友群里发“这车真不错”的言论。
“我们是供应商,要靠主机厂吃饭,根本不敢拒绝。”他的话里满是无奈,“那些订单数据看起来漂亮,可一半以上都是我们这些‘被迫刷单’的,哪有什么真实销量?”
除了逼供应商,车企还会把压力转给内部员工。有朋友在某合资品牌4S店上班,他说去年年底一款新车上市,店里给每个销售定了“刷单KPI”:必须邀请亲戚朋友下5个小订订单,完不成就要扣绩效。“我爸妈、我姐、我舅舅,全被我拉来下单了,订金都是我先垫的,就为了不被扣钱。”他苦笑,“客户看到我们宣传‘订单破千’,以为真的卖得好,其实一半都是我们员工家属的‘人情单’。”
这些车企费尽心机编造假订单,到底图什么?说白了就是两个字:骗钱、骗资源。
一方面,他们要骗我们这些消费者。制造“人人抢着买”的爆款假象,勾起大家的跟风心理——你想啊,看到别人都在抢,你会不会觉得“不买就亏了”?会不会忽略车子的缺点,一门心思只想“赶紧下单”?很多人就是这样被虚假热度冲昏了头,付了首付才发现车子有问题,可这时候想退就难了,只能吃哑巴亏。
另一方面,他们要骗上级、骗资本市场。对车企管理层来说,漂亮的订单数据是“业绩证明”,能拿到更多的研发资源、生产配额;对上市公司来说,“订单破万”的消息一放出来,股价可能就会涨一波,说到底还是为了利益。可他们从来不管,这些假数据会给市场传递错误信息,会让真正想买车的人踩坑,会让整个汽车行业的信任度越来越低。
最讽刺的是什么?之前有款号称“小订破3万”的新能源汽车,上市时吹得天花乱坠,结果有车主扒出,上市后第一个月实际交车才800多辆,退单率快赶上订车率了!3万的订单,最后只有几百人真的提车,这不是把消费者当傻子耍吗?
我们消费者掏的是真金白银,想的是买一辆靠谱的车,可车企却把我们的信任当成“数据筹码”,把我们的“随手订单”当成“演戏道具”,这口气谁能咽得下?
真心劝大家,下次再看到车企的“小订破万”“订单喜报”,别再轻易相信了。与其看那些虚头巴脑的数字,不如多花点时间做功课:去问问已经提车的车主,车子的实际续航、油耗怎么样;去查一查车企有没有公开退单率、订单转化率;最重要的是看实际交车数量——毕竟,只有真正交到用户手里的车,才是实打实的销量,那些只存在于海报上的“订单数”,全是骗人的套路!
说到这儿,我特别想问问大家:你们有没有被车企的虚假宣传坑过?比如看到“订单破万”冲动下单,结果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或者见过更离谱的“刷单套路”?评论区一定要说说你的经历,别让更多人被这些车企的“剧本”忽悠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