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N7定价11.99万起,本田S7降价6万,合资车的反攻来了吗?

事情的经过

2025年4月27日,东风日产中高级纯电轿车N7,在广州白云国际会展中心正式上市,售价区间为11.99万-14.99万。产品上市即热销,累计订单超1万台

日产N7定价11.99万起,本田S7降价6万,合资车的反攻来了吗?-有驾

日产纯电中高级-N7

2025年3月6日,东风本田中型纯电SUV-S7正式上市,定位为品牌首款高端纯电SUV,提供开拓者版和领航者版两款车型,初始售价区间为25.99万至30.99万元。2025年4月15日,东风本田S7同步宣布降价6万元,起售价降至19.99万元

日产N7定价11.99万起,本田S7降价6万,合资车的反攻来了吗?-有驾

本田纯电SUV-S7

新能源时代,日产和本田在国内的“溃败”

在燃油车时代,合资品牌要瓜分掉国内汽车销售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高峰期时,单单是本田、丰田、大众,这3个合资品牌都要占据国内汽车市场40%的份额。那时的自主品牌主要做10万元以下低端市场,整体份额不足30%,且主要依赖性价比策略,简单说,就是以价换量。

我们来看下,日产和本田这2个日系品牌,过去5年,在中国的销量情况

日产中国销量数据(2020-2024)

日产N7定价11.99万起,本田S7降价6万,合资车的反攻来了吗?-有驾

日产中国销量数据(2020-2024)

日产中国销量数据说明:

2020年:日产中国全年销量超过145万辆,其中乘用车业务是销量支柱,东风日产(包括进口车型在内的日产品牌车型)累计销量为113.3万辆。

2021年:日产中国全年销量超过138万辆(1,381,494台),同比下降5.2%。其中,乘用车事业板块销量为1,134,889台,同比下降6.4%;轻型商用车事业板块销量为234,309台,同比增长7.8%。

2022年:日产中国全年销量超过104万辆(1,045,197台),同比下降22.1%。

2023年:日产中国全年销量超过79万辆(793,768台),同比下降24.1%(与2022年相比)。

2024年:日产中国全年销量超过69万辆(696,631台),同比下降12.23%(与2023年相比)。

本田中国销量数据(2020-2024)

日产N7定价11.99万起,本田S7降价6万,合资车的反攻来了吗?-有驾

本田中国销量数据(2020-2024)

本田中国销量数据说明:

2020年:本田中国全年销量为162.7万辆

2021年:本田中国全年销量超过156万辆(1,561,540台),同比下降4%(与2020年相比)。

2022年:本田中国全年销量超过137万辆(1,373,122台),同比下降12.1%(与2021年相比)。

2023年:本田中国全年销量超过123万辆(1,234,181台),同比下降10.1%(与2022年相比)。

2024年:本田中国全年销量超过85万辆(852,269台),同比下降30.94%(与2023年相比)。

根据销量数据可以看到,日产和本田这2个日系王牌品牌,最近5年的销量,都在逐年下滑。“日产大沙发”曾经是乘坐舒适的代名词。而“本田地球梦”也曾经是发动机经久耐用技术靠谱的代名词。现如今在新能源时代,不管是“日产大沙发”,还是“本田地球梦”,都没抗住国内新能源品牌,“电动+彩电+大沙发”的合力冲击,被打得节节败退。

不仅仅是日系,其它诸如德系、美系的情况,也差不多。

日产N7定价11.99万起,本田S7降价6万,合资车的反攻来了吗?-有驾

钱老1992的亲笔书信

中国汽车,如今已经实现了,钱老(钱学森)在1992年给国务院的“跳过燃油车,发展新能源车,实现汽车工业弯道超车”的建议。

对中国新能源市场,合资品牌是选择放弃?还是加入“卷局”?

中国汽车市场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到如今,已经形成了产销两端都在3000万+辆的市场规模,这是任何一家想开拓海外市场的汽车企业,都无法忽视的市场。

以下是2024年,全球汽车销量排名前十的榜单

日产N7定价11.99万起,本田S7降价6万,合资车的反攻来了吗?-有驾
2024年全球汽车销量前10

大家可以看到,在2024年全球销量前10的榜单里,出现了2家中国企业,其中,比亚迪是继2023年首次进入全球汽车销量前十榜单后(比亚迪2023年排名第9),连续第2年进入全球汽车销量前10。这在燃油车时代,是一个大多数人都不敢想的成绩。

中国的汽车厂商们,除了不断地蚕食掉合资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同时,也积极的开拓海外的销售市场,其中,比亚迪 和 奇瑞都算中国汽车海外出口的佼佼者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汽车品牌在新能源时代,在国内市场对合资品牌实现了弯道超车,同时,也在海外抢占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这些合资品牌能忍么?面对不利局面,合资品牌们有什么动作?

东风本田2022年初在武汉市经开区,投资建设全新的新能源工厂,这是本田在全球的首个新能源工厂,工厂于2024年10月11日正式投产,初期年产能为12万辆,主要生产灵悉L、烨S7等纯电动车型

一汽丰田,2022年10月,在天津生态城投资建设的新能源分公司,正式投产,这是丰田在全球的首个新能源工厂,该工厂基于丰田e-TNGA架构打造,搭载丰田最新的BEV平台,主攻新能源领域,年生产能力达20万辆。主要生产丰田bZ系列纯电动车型(如bZ4X)

广汽丰田,2021年,在广州南沙区小虎岛,投资建设丰田新能源工厂(第五生产线),总投资63.42亿元,占地752,030平方米,工厂一期项目于2022年12月正式投产,释放产能20万辆/年。主要生产铂智系列车型(如铂智4X、铂智3X)和纯电SUV-S7系列。

东风日产,2021年在武汉市军山新城凤凰工业园,投资建设新能源生产工厂,工厂于2022年5月正式投产,年生产能力达30万辆。主要生产纯电SUV-艾睿雅 和 纯电中高级轿车-N7,对就是最近以11.99惊爆价起售的日产N7。

相比于日系品牌,在国内新能源市场的反应偏慢,德系大众的反应,则是要快的多,动作比日系几个品牌也要大得多。

日产N7定价11.99万起,本田S7降价6万,合资车的反攻来了吗?-有驾

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

安徽大众,2017年,大众集团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组建,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这是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第一家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合资企业,主要聚焦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旗下的安徽大众新能源工厂,于2023年年底投产,年生产能力达35万辆。主要生产主大众纯电品牌ID.与众以及ID.UNYX等车型

一汽大众,2019年12月,在广东省佛山市,投资建设大众佛山MEB(新能源平台)智慧工厂,目前年总产能超过60万辆,计划到2024年提升至77万辆,其中MEB平台年产能为15万辆。主要生产大众纯电品牌ID.4 CROZZ、ID.6 CROZZ、ID.7 VIZZION以及奥迪纯电品牌Q4 e-tron。

上汽大众,2018年10月,在上海市嘉定区,总投x资170亿元,建设大众安亭MEB(新能源平台)工厂,规划年产能30万辆。这是大众在全球首个生产新能源车型的工厂,主要生产大众纯电品牌ID.3、ID.4 X、ID.6 X以及奥迪纯电品牌Q5 e-tron。

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日系三强,还是大众,都在国内积极的布局新能源工厂,而且国内的新能源车型都是由国内团队主导设计,尤其是,之前还频频炮轰“电车是低级产品”的丰田,然而,现实终究是现实,董事会上扔在丰田各位股东脸上那冷冰冰的销量下滑的数据,无疑再次验证了什么是屁股决定脑袋,丰田不是丰田章男一个人的丰田,是所有丰田投资者的丰田,在连续下滑的财报面前,哪怕是在丰田内部称“神”的丰田章男,也不得不低下他那高傲的头,转身加入新能源这场大战

大众在所有合资品牌中,转变是最快的,转变力度也是最大的,为了新能源市场,还特地在中国重新组建了一家,专门面向新能源市场的公司,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所以大众也是国内所有合资品牌中,率先尝到转型新能源的甜头,大众新能源车在国内累计销量超过66万辆。其中,2022年销量约23.72万辆,2023年销量约23.1万辆,2024年销量超20万辆,作为新能源时代转型慢于自主品牌的合资品牌来说,这个成绩已经很不错了,要知道,2024年,长安汽车旗下深蓝的销量是24.38万辆。然而,这还只是开始,面对务实的德国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大众在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还会提升

本田是合资品牌中最拧巴的,属于,既想...又要...的典型,已经确定要加入国内新能源的战场,也专门为此投资建设了一家专门生产新能源汽车的工厂,但是,这个纯电SUV-S7的首发报价,25.99万至30.99万元,就让国内的消费者看不懂了,就说你这价格,我去买小鹏,比亚迪,零跑,深蓝,岚图,不香么,哪怕是大众ID系列,也比你这有性价比,你以为燃油车时代,属于本田的品牌溢价,新能源时代的消费者还会买单么,还好,被市场教育了1个月后,4月15日宣布,纯电SUV-S7,全系降价6W,价格来到了,19.99万至24.99万,然后对调价前购买东风本田S7的用户,后续将给与补差价和补礼遇

日产在新能源时代的转型,虽然也比较慢,但是算是转的比较干脆的,这也是由于日产相比于丰田和本田,已经没有犯错的机会,2024年年底,日产公开承认其公司账户流动资金仅能维持12-14个月,公司已经陷入危机。所以这次4月27日,日产纯电中高级轿车-N7,一上来就是11.99万的起售价。起码这个价格,对国内的消费者来说,还是有点意外和惊喜的,所以日产N7发布一天内,订单就已经破万了。如果日产在这款纯电N7的车型上,做出了燃油车时代,轩逸和天籁的品控和舒适,那么还是有很多日产老用户愿意买单的,毕竟消费者花钱,只想买一个性价比比较高的车型。

如果合资品牌认清现实,主动开启价格战,国产新能源品牌咋办?

这里,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如果定价和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一样,那么,合资品牌能赚钱么?能持续发展下去么?

答案是,如果背后没有集团公司资金输血,仅仅只靠车辆的销售资金来回血,那肯定是不赚钱的,做的时间越久,意味着亏损越多

为什么?

因为不管是合资品牌,还是自主品牌,所背靠的,都是国内一样的新能源产业链,你以为合资品牌为什么要在国内建设全球首家新能源工厂,那是因为,中国是新能源产业链最成熟的地方啊,只有在中国生产新能源车,才能做到单车成本投入最低。电池、电机、电控这些才能拿到跟自主品牌一样的价格,最后的整车价格,才能和自主品牌有一战之力。

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定价仅仅是和自主品牌一样,有出路么?

答案是没有,价格仅仅是和自主品牌一样,还不够,因为合资品牌的销量,目前还不及自主品牌,销量没上规模,意味着零部件采购及其它成本就会高于自主品牌,既然选择了,加入国内的新能源战局,就应该在转型初期选择,以价换量的策略,在短时间内,做大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规模,同时,将合资品牌在燃油车时代,良好的品控和质量,带入到新能源车型的生产中,这样,时间一长,消费者会慢慢用脚投票的,毕竟,谁也没法拒绝一个,价格既亲民,质量又好的车型。

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从电动化的,冰箱彩电大沙发开始卷,然后卷到了电池电机电控,现在已经卷到了智能驾驶

如果合资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已经慢慢赶上,甚至要反超,那么,自主新能源品牌该怎么办呢?

这种问题对现在已经有新能源全产业链自研能力的厂商来说,比如说,比亚迪,根本不是问题,因为,合资品牌再怎么卷,自己不能生产的东西,找零部件厂商购买,价格肯定比自己生产的要低,这个问题没法规避。

毕竟不是所有厂商都有能力做到,全产业链自研的。那其它自主品牌怎么办呢?

那就继续卷,卷智能驾驶,卷车辆的品控,卷车辆的底盘和行驶质感,卷车辆的软件服务

总的来说,合资品牌,在国内和自主品牌,卷新能源,对广大消费者来说,绝对是好事。因为,这可以让广大消费者,以一个亲民的价格,买到高品质的新能源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