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每次看到传统豪华品牌还在那儿慢悠悠地挤牙膏,我就觉得特别魔幻。
就说那个奔驰GLB,车是不错,但你坐进去一看那个10.25寸的小屏幕,就感觉自己像是被时间机器强行拽回了2018年。在这个手机屏幕恨不得都折成平板的年代,你一个豪华品牌,给个这么点大的屏幕,简直就是对眼睛的公开羞辱!导航得眯着眼,操作个功能跟绣花似的,生怕点错了。这不叫复古,这叫不思进取,是在PUA消费者,仗着自己脑门上那三叉星辉,就觉得大家会为这种落后买单。
这就是品牌玄学的力量,一种接近于信仰的东西。买奔驰的人,很多时候买的不是车,也不是配置,而是一个社交入场券,一个“我过得还不错”的无声宣言。屏幕小点怎么了?能开就行。逻辑自洽,非常完美。
但问题是,总有不信邪的。
林肯冒险家就是那个掀桌子的人。他们好像突然开窍了,或者说,被逼得不打算再装什么百年豪华的体面了,直接进入了“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暴走模式。他们是怎么干的?很简单,直接把一个27英寸的巨型带鱼屏怼在了你脸上。
对,你没看错,27英寸,加上12.3英寸的仪表盘,整个中控台,哦不,应该叫军火台,直接被屏幕覆盖了。这玩意儿往那一摆,什么科技感、什么未来感,都不用再废话了。就像修仙小说里,大家还在比谁的剑法精妙,结果你直接掏出了一把冒着蓝火的加特林菩萨。就问你怕不怕?
这是一种典型的降维打击。当奔驰还在跟你聊“经典设计”和“品牌传承”的时候,林肯直接把对话拉到了一个最粗暴、最民粹的层面:我的屏幕比你大。大就是好,大就是正义。你别跟我扯那些虚的,我就问你,一个屏幕跟笔记本电脑似的,一个屏幕跟家里的电视似的,你选哪个?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对此感触尤其深刻。视力下降,反应变慢,车里那个小小的屏幕就是我出行的噩梦。讲真的,有时候我真觉得,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而座舱体验的关键,不在于车机系统有多智能,就在于屏幕够不够大,字儿够不够清楚。说到屏幕,我记得我的第一部诺基亚,屏幕是绿色的,当时觉得那就是高科技。唉,老了。
林肯这一招,就是把所有复杂的技术问题,简化成了一个小学生都能看懂的数学题。27英寸大于10.25英寸。结束了。所有关于豪华的想象,关于体验的描述,在这块简单粗暴的屏幕面前,都显得有点苍白。它就像一张“王炸”,直接拍在桌上,不管你手里是什么顺子还是同花,都得傻眼。
这种荒诞的场景,特别有意思。你可以想象一个画面:一个GLB车主和一个冒险家车主在停车场相遇。GLB车主优雅地介绍着:“你看我这个内饰,是奔驰经典的家族设计,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德味儿。”冒险家车主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点亮了他的27寸大屏,放起了4K风景片。那一刻,太阳都要一个趔趄,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过来。什么叫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这就是。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林肯有点像玄幻小说里那种拿到了上古神器的配角,自身功法可能不算顶级,但法宝牛逼啊。这个比喻可能不太恰当,但你懂我意思。这块屏幕,就是林肯的“任意门”,强行打开了通往消费者心智的捷径。
如果说之前只是在屏幕尺寸上搞闪电战,那现在的价格,就是直接引爆了核武器。
18.88万起。
这个价格一出来,整个豪华紧凑SUV市场的心态估计都崩了。这已经不是掀桌子了,这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林肯冒险家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这个价格,你买到的不仅是那块能当电影院使的屏幕,还有一台2.0T发动机,一个美式豪华品牌的标,外加5年整车质保。这哪里是卖车,这分明是在搞慈善,还是含泪跳楼大甩卖的那种。
这种行为,在商业上叫“极限施压”,在网络黑话里叫“一把子整活”,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自爆式袭击”。要么成仙,要么成盒。林肯的态度很明确:我不好过,你们谁都别想好过。我用一个几乎没有利润的价格,来换一个市场的关注度和入门资格。
那么,这一招真的能让所有人都去买林肯吗?
坏了菜了,还真不一定。因为我们又回到了最初的那个点:品牌玄学。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你跟他说底盘差、做工烂,他会跟你聊环保和未来。同样,会花三十多万买个小屏幕GLB的人,他买的就不是那个屏幕,他买的是那个标,是那个标背后所代表的一切社会符号。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所以林肯的最终目的,可能并不是要抢走奔驰最忠实的那批信徒。它的目标,是那些还在犹豫的、对品牌没那么有所谓的、更看重实际体验的中间用户。它用一块夸张的屏幕和一发自爆式的价格,在这群人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嘿,同样是豪华品牌,我这儿有台移动电影院,还便宜十几万,你要不要过来看看?
但能看,就是能看。能打,就是能打。能赢吗?不知道。但这个姿势,足够让所有躺在功劳簿上的老钱们,吓出一身冷汗了。这就够了。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