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通风不再是豪车专属,电车让它成了家常配置
前几天午后,太阳直直地烤着小区停车场那片柏油地,我钻进自己那台老轿车,空调一开,人是凉下来了,可背后衣服贴得死紧。就像隔壁老王说的,“正面冰棍儿,背面蒸包子”,真形象。
其实我第一次坐到带座椅通风的车,是在表哥的奥迪A6上。他当年买的时候还特意加了个选装包,说光这个功能就多掏了六万。我听完差点喷出来——一个吹风的座椅,比我那会儿整台二手夏利都贵。后来打听才知道,那时候奔驰、宝马便宜点也得一两万;至于咱这种十来万的小车,就别想原厂配了,要么忍,要么去改装店花个七八千折腾一下,还担心鼓包、漏气这些毛病。
可这两年情况真变了。今年春天帮朋友提了一辆不到九万的新好猫,他跟销售确认配置单的时候,我瞄了一眼:前排双向通风标配。这要搁五年前,说出去别人都以为你吹牛。更夸张的是,小鹏十八万级别、海豹十三万能落地,也全给上齐活儿,不用再和高端挂钩。
很多人纳闷,这玩意以前咋那么贵?我问过修理厂里干内饰改造的小付,他笑着摆手:“零件便宜啊,两百块搞定,但你把它塞进座椅里试试?”原来麻烦在这——要在发泡层里挖进风口、导流槽,还得加控制模块,再模拟气流和支撑性。不然屁股底下塌俩坑,你敢卖吗?而且皮套本身不透气,还得打孔加工,通过强度认证,这些都是钱。另外还有“吹”和“吸”两种方案之分,小付说吸式舒服但设计费劲,所以成本又往上蹭。
有一次我们几个车友群聊到这个话题,一个开进口SUV的大姐插话:“我那四十多万买来的,也没标配。”她后来补选时被收了一大笔,她骂归骂,但还是掏钱,因为冬暖夏凉对她来说比音响升级实用多了。这就是过去豪华品牌玩的价格梯度:三十万能给你加热,但通风留给更高价位去做噱头。
不过新能源出来后逻辑有点反转。一方面,它们追求续航,而空调耗电能占总能耗的一大截。有技师跟我解释过,如果乘客屁股底下凉快,就算舱内温度设高一点,人也不会觉得闷,这样压缩机少工作几分钟,就是省电。而且电动车供电架构天然适合接入这些小功率马达,不像燃油车还要从12V蓄电池抠资源。
去年看过份行业数据:二十万元以上销量靠前的新能源车型,有七成都直接标配通风。但同价位燃油版呢?零星几个可以选装,大部分还保持原样。不过近一年硬件成本掉得厉害,比如新型小型离心扇占空间少,用合成皮革打孔容易,加工环节自动化程度提升,再加国内供应链竞争激烈,现在基础款升一级只需1500左右。所以十五万元级别也开始普及,一些合资品牌甚至悄悄把它放进舒适包里冲销量。
冷门一点的是,有些人不知道长期不用的话最好偶尔开一会儿,否则内部潮湿积灰容易滋生味道。我邻居去年夏天嫌声音大一直关着,今年春检时拆下来清理,全是黑色粉末状脏东西。他现在倒好,每周出门必开半小时,当顺带烘干除味处理。
还有极个别厂家思路奇怪,把硬件安好了却锁软件,要用户额外订阅才能解锁功能。我朋友阿辉刚提的新SUV就是这样,他死活不肯交那个钱,于是在38℃天气,把空调狂降到16℃顶着跑,一路冻脸热背,到家衣服都湿透。他最后受不了,上网淘了一套第三方解锁线束——35块解决问题,比起当初六七千升级费简直不要太香。
写到这忽然想起,上个月回老家赶集,看见镇口停着辆新海豹,司机正躺里面闭目养神。我凑过去聊,他说等媳妇买菜顺便歇歇,“有这座椅吹屁屁,比树荫底下乘凉舒服”。看他悠哉模样,我差点忘记小时候骑摩托被晒烫的大腿,那才叫真正的桑拿房呢。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