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开纯电车跑高速是一种“降维体验”:
安静、省钱、提速快,一脚电门就能把油车甩在后头。
但也有人直呼——跑过一次高速,回来就开始琢磨换车了。
因为续航掉得飞快、充电排队崩溃,还有电量焦虑时的那种“不敢超、不敢开空调”的压抑……
这“两种说法”听上去似乎都有道理,但问题是——谁说的对呢?
说白了就是:
开着“纯电汽车”跑高速是一种什么体验?车主到底有没有“续航焦虑”。
今天我们就从一些真实的案例,去给大家聊聊这个问题!
说到这件事,多数人肯定认为:还是一种说法靠谱。
毕竟电车嘛,只适合城市通勤,真跑高速就不行了。
理由也不复杂:
掉电快、电耗高、找桩难”——这几个关键词组合起来,差不多就是很多人脑子里对“电车上高速”的全部想象。
尤其网上动不动就有视频、热帖在说这事。
比如2023年春运,有位车主就因为一段返乡经历直接上了热搜:
他从青岛出发,开着一辆特斯拉Model Y标准续航版,准备横跨2000公里回老家东北。
结果呢?全程跑了34个小时,充了14次电,花了699块——
虽然事后他说“没有续航焦虑”,但网友看完直接炸锅了,纷纷表示:你这不是电车跑高速,是拿命充电。
从那以后,“电车跑不了高速”的印象基本就坐实了。
但问题是——这种认知,搁在现在,还准吗?
其实已经不准了。
咱别说别的,光那辆Model Y标准续航版本身,就有点“先天劣势”:
因为Model Y标续版是2021年、甚至更早年份才推出的车型,而且只有60度电,续航只有525公里。
而官方宣传的快充时间也很夸张,差不多要1个小时才充满。
最要命的是——那哥们还是冬天从青岛出发,开到零下二三十度的东北!
这是什么概念?
查阅资料就会发:
东北冬季极端气温可低至-40℃以下,哈尔滨等主要城市1月平均气温普遍在-15℃至-25℃之间,漠河历史最低达-52.3℃。
你想想,在这种环境下,开个小电池纯电车、充电又慢、续航还短……
别说普通电车受不了,燃油车开久了都想哭。
但放到2025年,情况就很不一样了。
现在的纯电车,早就不是“跑两百、充一小时”的年代了。
首先,大电池已经成了主流。
像小米 yu7、极氪007、小鹏g9这些新车,动辄就上到了90kWh、100kWh的电池。
也正因为如此,现在的电车CLTC续航基本都在650km以上,实际跑500公里问题也不大。
说白了,就算高速续航打个8折,也比老款Model Y强出很多。
其次,800V平台普及得越来越快。
以前只有高端车才有,现在20万不到的昊铂GT、小鹏G6都上了;
甚至连13万级别的零跑C11纯电版,都在搞800v 了。
实际体验下来,充电十几分钟补个300公里,已经不稀奇。
而且最关键的一点——不是“电车变强”,而是“配套跟上来了”。
你现在在高速服务区找桩,哪怕是节假日,也远比前几年容易。
这可不是我瞎说,权威数据显示:
截至 2025 年 5 月,我国公共充电桩总量突破 408 万个,私人充电桩超 1032 万个。
基于这个数据来看,真的很少遇到没有桩,或者难充电的情况了。
甚至实在在服务区没有桩,下个高速,方圆5公里内,到处都是桩。
而且还不是数量多的问题,充电桩功率也在大幅度提升。
说白了,以前很多充电桩,能够有个120kw 就是顶流了,60kw 就算正常水准。
而如今呢?全国各地都开始疯狂建设超充桩了。
拿理想汽车来说,截止至2025年6月30日,超充桩数量就突破15000根,且均为高功率超充桩。
算上其他车企或者公司的建设情况,真的不存在“充电慢”、“续航焦虑”的问题了,不是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