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消息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德国的奔驰公司宣布,他们的一辆电动测试车,装上了一种叫做“固态电池”的新技术,成功地进行了一次长途路测。
这辆车从德国出发,一路开到了瑞典,全程跑了超过1200公里,而且到达目的地时,电池里还剩下不少电。
这个续航数字一出来,确实让很多人感到惊讶,因为现在市面上我们能买到的电动车,续航能稳定跑个五六百公里就算很不错了。
于是,很多人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了:这是不是意味着国外的技术一下子就要反超了?
我们国家在电动车领域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优势,会不会因为这个新技术而被甩开,甚至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一下子被甩开二十年?
面对这样的消息,我们首先要冷静下来,仔细分析一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奔驰这次的测试成绩确实很亮眼,1200公里的续航,电池的能量密度也提得很高,达到了每公斤450瓦时,这比现在主流的锂电池要高出一大截。
这说明他们在技术研发上确实有很深的功力,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
但是,我们更需要看到这个成绩背后的几个关键点。
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是一辆“测试车”。
测试车和我们平时在马路上看到的量产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测试车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验证某项新技术的极限性能,它不考虑成本,不考虑大规模生产的难度,也不用过多考虑长期的耐用性和可靠性。
它就像是体育赛场上,为了破纪录而专门打造的“战袍”,性能拉满,但你不能指望穿着它去日常上班通勤。
奔驰用这辆车跑出好成绩,更多的是一种技术实力的展示,向外界宣告他们在新一代电池技术上没有掉队,但离我们普通消费者能用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而且,这次长途测试也并非完美无缺,它暴露了一些问题。
比如,在路过一些寒冷地区,气温降到零下10摄氏度的时候,这块先进的固-态-电-池在充电时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它的快速充电功率,从原本设计的350千瓦,下降到了280千瓦,慢了差不多两成。
对于电动车主来说,尤其是在冬天,充电速度是个非常重要的体验。
这个问题的出现,说明即便是最前沿的固态电池技术,在解决低温性能这个行业普遍难题上,也还没有找到完美的答案。
所以说,从实验室里的样品,到能适应各种复杂天气和路况、并且能让成千上万消费者放心使用的成熟产品,这中间的距离,远比一次长途测试要遥远得多。
其实,这种“技术领先”的说法,我们也不是第一次听到了。
几年前,日本的丰田公司在固态电池领域也是声势浩大,因为他们起步早,手里的专利也多,当时很多媒体都在宣传,说丰田的技术领先中国二十年,一旦量产就能彻底改变市场格局。
可结果怎么样呢?
丰田原先定下的量产计划一再推迟,从最初的2026年,现在已经延后到了2030年以后,而且具体的车型和计划仍然模糊不清。
这个例子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一项新技术从研发成功到真正实现商业化,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过程,不是喊几句口号、做几次测试就能轻松跨越的。
那么,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国家自己的情况。
当国外企业还在用测试车的数据来吸引眼球的时候,我们国内的电池企业和汽车厂商,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技术向量产化推进。
我们的策略不是追求某一个单点的极限数据,而是着眼于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和技术的实际落地。
以行业的龙头企业宁德时代为例,他们已经明确地向外界宣布,计划在两年之内,真正把固态电池推向市场,实现大规模生产。
这背后,是超过千人规模的研发团队和巨大的资金投入。
这种明确的时间表,和仅仅展示一辆测试车相比,显然更具有产业意义。
除了宁德时代,国内其他厂商也都在加速跟进。
比如国轩高科,他们不仅建成了固态电池的实验生产线,开始为量产做准备,而且已经同步启动了装车测试,他们的“金石”电池成品率据说已经稳定在了很高的水平。
良品率是衡量一项技术能否大规模生产、控制成本的关键指标,这说明我们的企业已经进入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阶段。
从更宏观的层面看,在全球范围内,关于固态电池的专利申请数量,我们国家已经排在了第一位,占比超过了三分之一,并且增长速度非常快。
这些实实在在的产业进展和数据,比任何一次单一的测试都更能说明问题。
其实,这种从追赶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转变,不只发生在新能源电池这一个领域。
回顾过去十几年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很多类似的例子。
比如,我们国家在建设地铁时需要用到的核心装备——盾构机。
曾几何时,我们连自己制造的能力都没有,只能花天价去进口国外的二手设备。
而现在,国产盾构机不仅完全满足了国内的需求,还占据了全球七成以上的市场,技术水平也达到了世界领先。
再比如在一些尖端的生物科技领域,当国外率先发现某种新物质,比如尿石素A,能够有效帮助身体代谢时,他们往往会试图通过控制原料来限制我们的发展。
但凭借我们自身的科研攻关,我们很快就突破了技术壁服,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甚至还能结合我们自己的传统中医药理论,开发出更适合国人的创新产品。
所以,当我们今天再来看待奔驰这次1200公里的路测新闻时,心态应该更加平和与自信。
一方面,我们要正视对手的实力,看到全球新能源技术的竞争依然非常激烈,不能有丝毫松懈。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对我们国家整个产业的实力有充分的信心。
我们的优势在于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有巨大的市场作为支撑,有众多企业在不同技术路线上齐头并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
这场关于未来汽车能源的竞赛,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考验耐力、战略和产业体系的马拉松。
一次漂亮的测试成绩固然值得关注,但真正决定胜负的,是谁能率先将安全可靠、成本可控的先进技术,送到最广大的消费者手中。
从目前来看,我们国内的产业正稳健地朝着这个目标前进,所谓的“被甩开二十年”,更像是一种焦虑情绪下的夸大之词,早已不符合我们今天所处的现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