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卢拉也亲自看王传福传记,不知不觉间比亚迪已是我们国家的骄傲
2025年10月,一则来自巴西的新闻彻底搅动了全球汽车工业的舞台。
巴西总统卢拉在比亚迪巴西工厂亲手接过一把新车钥匙,这把钥匙并不简单,它代表着比亚迪在全球销售的第1400万辆新能源汽车。
这一刻,近80岁的卢拉说了让人泪目的话,"今天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天。"
一个拉美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为什么会为了一家中国汽车企业如此动容?
事情要从卢拉对王传福的了解说起。
卢拉表示他读过王传福的传记,被王传福从电池小作坊创业至今的"自我超越"故事深深打动。
卢拉自己也出身草根,也是靠着坚持和奋斗一步步走到今天,所以他能深刻理解王传福的人生轨迹。
更重要的是,卢拉当着众多媒体和官员的面,公开称赞王传福是"电动汽车领域的天才和世界级技术的先驱者"。
评论区一看到这个画面,直接炸了:"卢拉这是要跟比亚迪取经?""全球大佬都在偷偷研究咱们的新能源一哥!"
但这根本不是什么商业花絮。
要知道,卢拉曾经因为没钱坐飞机去参加国际会议,就坐大巴去了,这个故事还在网上传出圈。
一个以务实著称的领导人,不会为了商业营销而说这样的话。
这说明什么?说明比亚迪已经用硬实力征服了全球的政治和商业精英。
为啥一个巴西总统都要对比亚迪推崇备至?
比亚迪又凭啥成了让世界都侧目的"中国骄傲"?
咱们今天就来好好唠唠这事儿。
第一部分 卢拉接待的比亚迪,为什么能让全球看得眼红
如果你了解汽车产业,就知道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厂落成仪式。
10月9日,比亚迪在巴西卡马卡里的乘用车工厂迎来了一个历史时刻。
44岁的比亚迪,用20多年的时间,干成了别的车企花几十年都没做到的事——成为全球第一个销售超过14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企业。
这个数字什么概念?整个欧洲电动车市场,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国家销售过这么多辆新能源车。
比亚迪就靠一家公司的力量,把这个记录刷下来了。
数据最能说话。
2025年9月,比亚迪单月销售39.6万辆新能源车,其中海外销量70851辆,同比增长超过一倍。
到了10月,比亚迪销售更是刷新记录,达到44.17万辆,海外销售83524辆,同比增长155倍。
你听听这个增速,这哪是什么常规的增长,这是在用实力轰炸全球市场。
巴西本身怎么样?巴西是拉美最大的新能源市场。
但现在比亚迪在巴西新能源车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74.4个比值单位。
换句话说,在巴西卖出去的新能源车,差不多有三四辆是比亚迪。
连续两年成为巴西EV市场销冠,这种垄断级别的市场地位,在全球整个汽车产业都极其罕见。
卢拉为什么激动?因为他看到了什么。
他看到的是,一个中国企业在巴西投资了多少钱?5.5亿巴西雷亚尔,折算成人民币差不多10亿左右。
这个工厂首期年产能15万辆新能源车,未来还会继续扩产。
更关键的是,这个工厂给巴西当地创造了超过2万个就业机会,直接或间接拉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
巴西自己也有悠久的汽车工业传统,福特、大众这些老牌车企在那儿都呆了几十年。
但问题是,他们的新能源转型一直卡壳,消费者不买账,产能也上不去。
现在比亚迪来了,反而把这个市场整活了。
这对卢拉来说,不光是商业合作,更是一种民族自豪感。
说回比亚迪本身,为什么能在海外市场扩张这么快?
2025年前九个月,比亚迪海外销量大幅增长。
第三季度,比亚迪海外销量暴增132倍,成了整个企业增长的新引擎。
你再看看国内市场,同期比亚迪在中国的销售反而有点承压,同比下降。
这说明什么?说明比亚迪已经从依靠国内市场,逐步转向全球市场驱动的新阶段。
卢拉看的传记里面,大概率就写了比亚迪这段"技术打破偏见"的逆袭。
为什么一个全球领导人会对这个故事这么感兴趣?
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一个曾经被全球车企看不起的中国企业,硬是靠着扎实的技术和产品,一步步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第二部分 比亚迪的全球通行证,到底是靠啥技术撑起来的
如果你只是简单地认为比亚迪就是靠电池厉害就能统治全球市场,那你就想得太简单了。
比亚迪的"杀手锏"远远不止一个。
翻开比亚迪的技术清单,你会发现这家企业已经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的几乎全部核心技术。
先说最核心的电池技术。
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推出了全新的刀片电池2.0技术。
这个电池有两个版本,短刀片版本能量密度160瓦时每千克,支持16倍放电;长刀片版本能量密度可以达到210瓦时每千克。
关键是什么?成本还要降低15倍。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比亚迪既能提供更强的续航,同时保证了安全性,价格反而还便宜了。
这种组合拳在全球新能源车企当中,目前找不到对手。
2023年的时候,比亚迪海豹在欧洲Euro NCAP碰撞测试中拿了五星安全评级。
到了2025年,比亚迪陆续有四个不同车型都获得了Euro NCAP的五星认证,包括海豹、海豹U、海豚和唐。
Euro NCAP是欧洲最严苛的汽车安全测试标准,敢来考这个的,说明比亚迪对自己的产品质量有底气。
这四个车型的五星成绩,要知道在全球整个汽车产业,这种成绩单已经是顶级水平。
再看易四方技术,这是比亚迪全球首创的四电机独立驱动系统。
每个轮子都有一个240千瓦的电机,精度达到0.01牛米。
这意味着这辆车可以原地掉头,可以像坦克一样横向移动,甚至可以三轮行驶。
这种技术被装在比亚迪的仰望品牌高端车型上,展现出来的就是,中国企业也能做出超级跑车级别的机械素质。
DM-i超级混动技术,这是另一个重磅武器。
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做到了什么?百公里亏电油耗低至2.9升。
什么是亏电?就是混动车的电池没电了,完全靠汽油发动机驱动。
在这种最坏的情况下,油耗还只有2.9升,什么概念?
一般的汽油车百公里油耗怎么也得7升起。
比亚迪这个技术,省了一半的油。
还有云辇智能悬架系统,这是比亚迪用了5年时间研发出来的。
传统车用液压悬架,比亚迪改成用电机控制。
这样的好处是什么?过颠簸路的时候,乘坐体验就像坐在船上一样稳。
这些技术听起来很高深,但最终落地到产品上就是,消费者开比亚迪的车,续航更远、更安全、更省油、乘坐体验更好。
再从产业链的角度看,比亚迪掌握了什么?
从上游的锂矿开采,到中游的电池、电机、电控制造,再到下游的整车生产,比亚迪基本上掌握了全产业链。
全球范围内,做到这一点的新能源车企,只有比亚迪。
这个优势有多大?2025年,全球碳酸锂价格大幅下跌。
很多车企因为前期囤货太多,被套进去了。
比亚迪呢?因为自产锂矿,反而趁着价格下跌,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
这不是运气,这是战略眼光。
2025年比亚迪的新能源车已经卖到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
在德国,这个全球汽车工业最发达的国家,比亚迪在某些细分市场已经能跟宝马i系列抢市场。
在泰国,比亚迪的市场占有率超过35个比值单位。
在非洲埃塞俄比亚,比亚迪的电动大巴已经成了总统府的专属座驾。
这些市场的成功,不是因为比亚迪便宜,而是因为比亚迪的产品质量硬。
第三部分 为啥说比亚迪的成功,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活广告
如果你只是看比亚迪的销量和利润,那你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比亚迪真正的意义,在于它代表了整个中国制造业的一次彻底升级。
记得当年吗?中国电子产业靠什么崛起?靠代工。
比如,比亚迪本身就是从给诺基亚代工手机电池起家的。
那时候,中国制造的标签就是"便宜但质量一般"。
全世界都看不起中国制造。
但现在呢?情况反过来了。
比亚迪不光不再代工,反而开始向全球顶级车企反向输出技术。
向奔驰、向丰田,这样的全球顶级车企输出混动技术。
从"被人买"变成了"人来找你买",这是一个180度的转变。
比亚迪带动的产业链有多大?
比亚迪的供应商里,有宁德时代的竞争对手,比如中创新航。
有国产芯片企业,比如地平线的自动驾驶芯片。
甚至还有中国的轮胎厂、玻璃厂、内饰厂。
这些企业全都跟着比亚迪出海,一起把"中国标准"带到了全球。
这种影响力,用一个"大"字根本形容不了。
比亚迪在巴西建工厂,不光吸引了上游产业链跟过去,还引发了当地对中国新能源技术的信任度大幅提升。
巴西政府也在考虑,怎么才能更多地引进中国的新能源相关企业来投资。
对比传统的"家电出海",比如海尔、格力。
那时候中国企业主要是卖产品,卖了产品就完事了。
比亚迪的模式完全不一样,它做的是什么?
第一,输出技术标准,比如刀片电池的安全检测体系,全球各国都要按这个标准来。
第二,建本地工厂,在巴西投了10亿美元建新能源基地,当地创造了2万多个就业。
第三,参与制定行业标准,比亚迪正在推动东南亚国家把电动车充电接口统一成中国标准。
说到这儿,外媒的评价很说明问题:比亚迪不是来卖车的,是来"改造"全球汽车产业的。
这话一点不夸张。
比亚迪2025年上半年的研发投入达到309亿。
这个数字什么概念?同比增长53倍。
这说明什么?说明比亚迪不是靠吃老本,而是在不断地加大创新投入。
全年预计研发投入可能接近或超过600亿。
你看看其他公司的研发投入,比亚迪一家的投入,几乎相当于好几家国内车企的总和。
这种对创新的执着投入,是比亚迪能持续领先的根本原因。
中国制造业的升级,不能只看某一个企业的成功,要看这个企业能带动多少其他企业跟着成长。
比亚迪就是这样的一个标杆企业。
它的成功,就像是一个示范,告诉全球的消费者,中国企业也能做出世界级的产品。
这对整个中国工业的国际声誉提升,帮助有多大,现在还没有人能完全衡量。
第四部分 网友吵翻了,这些关于比亚迪的问题,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
比亚迪火了以后,网上各种讨论蜂拥而至,很多人在问同样的问题。
咱们挑几个最热、最有代表性的问题,好好聊聊答案。
问题第一个:比亚迪这么牛,为啥在国内还有人觉得它不如BBA?
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其实就是"品牌惯性"。
很多人在心里,还是有"进口等于高级"的根深蒂固想法。
但现在的情况正在悄悄改变。
2025年比亚迪仰望品牌的累计销量已经破了1万台。
这个数字听起来可能不大,但这是什么车?百万级别的超跑。
仰望U8的起价是109.8万,仰望U9的起价是168万。
这个价位的消费者是什么人?企业家、明星、高管。
这些人用钱投票,选择了比亚迪。
另一个改变是什么?比亚迪的售后服务网点覆盖了全国90多倍的县城。
你想象一下,BBA在很多三四线城市还得预约排队修车,有时候得往省城跑。
比亚迪呢?在县城里就能修。
用网友自己的话说,"花30万买比亚迪,修车不用跑省城,这才是实在。"
这种贴近生活的优势,往往比品牌溢价更能打动消费者。
问题第二个:比亚迪在国外卖那么便宜,会不会亏本?
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很多人确实有这个疑虑。
现实完全相反。
比亚迪在海外的定价,反而比国内高。
拿秦PLUS举例,国内卖10万,到了欧洲卖3.9万欧元,折合人民币差不多30万。
但即使这样,还比同级别的宝马i3便宜。
宝马i3在欧洲卖4.5万欧元。
为啥比亚迪能这样定价还有利润?
关键在两个字:规模。
比亚迪2025年的销售量有多少?1-10月累计370多万辆。
有这么大的销售基数,每辆车的研发成本、生产成本都能摊得很低。
再加上比亚迪的供应链成本本来就低,所以即使在国外卖贵了,利润反而比国内更高。
这就叫"薄利多销"的最高境界。
问题第三个:比亚迪未来会不会被特斯拉或其他车企超越?
这个问题涉及到对未来的判断。
短期看,很难被超越。
为什么?数据摆在这儿。
比亚迪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309亿。
特斯拉呢?研发投入也就300亿左右。
比亚迪投入比特斯拉还要多。
而且比亚迪的专利数量,在全球新能源车企当中已经是最多的。
长期看呢?更难被超越。
原因在于什么?在于"全产业链加本地化"。
比亚迪在每个主要市场都建了工厂。
欧洲有工厂,东南亚有工厂,现在巴西也有工厂。
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可以根据当地气候、消费习惯来调整产品。
比如在巴西,人们关心的是高温环境下续航是否下降。
比亚迪就推出了专门的高温版本。
在北欧,冬天冷,人们关心续航和保暖。
比亚迪就推出四驱版本和高级暖气系统。
这种"接地气"的策略,你想复制也复制不了。
这不是靠钱堆出来的,而是靠多年的市场研究和客户洞察积累出来的。
第三季度比亚迪公布了财报。
营收达到1949.9亿,环比增长23倍。
净利润78.2亿,环比增长23倍。
这个数据什么意思?说明比亚迪不光销量在增长,利润也在增长。
这不是什么"为了冲销量而降价"的故事,这是一个"销量和利润同步增长"的故事。
结语 从电池小厂到国家骄傲,比亚迪给世界上了一课
2025年10月9日,当卢拉从王传福手里接过那辆宋Pro的钥匙时,这个时刻承载了太多的意义。
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企业里程碑的庆祝。
深层看,这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已经从追赶者变成了领先者。
从20多年前的小电池厂,到今天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绝对领导者,比亚迪走过的路,就像是整个中国制造业升级的一个缩影。
没有卖国货的自甘堕落,没有靠融资讲故事的虚浮,有的只是扎根技术创新,不断打磨产品,一步步赢得市场信任的过程。
现在全球消费者在买新能源车的时候,已经不再问"国产车行不行",而是在认真思考"为什么不买比亚迪"。
这个转变,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完成。
这背后是比亚迪上上下下数万员工的辛苦付出,是王传福这样的企业家的坚定信念,也是中国整个产业链体系的支撑。
如果再有人说"国产车不行",咱们就把比亚迪的销量数据甩过去,把它在全球市场的成绩甩过去,把卢拉说的那句话甩过去:"感谢中国企业带来了全球汽车产业中最重要的技术。"
这就是咱们的骄傲。
这就是中国制造的新高度。
下一个问题来了,如果让你选一辆新能源车,你会不会考虑比亚迪?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比你想的更简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