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福州,空气里有初秋的温润和海风的咸味。滨海快线的试乘期刚一开始,城市的节奏就似乎被提快了半拍。首日的热度超乎预期,人流像被潮水推着涌进站台,车门一开,呼吸里全是期待的气息。那天有些列车甚至触发了超载报警,临时限流,地铁工作人员一边用对讲机调度,一边缓声安抚等候的人群。
到了20日,情况好多了。上午十点,阳光斜照进帝封江站的玻璃幕墙,冷色的不锈钢墙面倒映着来往的面孔。这一次,人群的密度恰到好处,既能沉浸在新鲜感里,又不至被人潮裹挟。站台边,不少乘客拿着相机或手机,像在采集一份属于自己的城市记录:新的车厢座椅、电子屏滚动的航班时间、窗外滑过的江面和屋顶颜色。
李女士拎着一个不大的行李箱,肩上搭着薄外套。她要去机场,故意选了试乘日体验一趟:“以前必须坐大巴,路上还怕堵,现在二十多分钟一趟地铁直达。”她说这话时,眼神像是在预演今后的生活场景——一次会议结束,或一场旅行启程前,她只需拖着箱子走进地下的长廊,就能在钢轨的低吟里抵达航站楼。
另一端的车厢里,陈女士在教年纪尚小的孩子辨认线路图上的各个站名。她一早从市区开车到帝封江站换乘,避开了昨天的“人山人海”,孩子们在车窗边看风景,像是参加一场小型探险。年轻的郑同学则和朋友并排坐着,手里拿着一杯外带咖啡,嘴上说着“原以为会很挤”,但脸上挂着的是放心后的笑。
最特别的,是那位带着折叠椅的依伯。他个头不高,衣袋里还露出一块旧怀表的链子。昨天他在新闻里看到有人挤不上车,便找出家里的小折椅当“保险”。可今天,他只是把它叠好拎在手里,在平稳的加速声中和邻座聊着渔汛和潮位。
这样的试乘日,不只是对一条线路的适应,更像是一座城市与海之间一次新的握手。滨海快线连接中心城区与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全线高架与地下相接,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也在悄悄改变人们的出行习惯。地铁公司在站外增设了志愿者,他们亮着橙色马甲,引导乘客扫码、指引方向,还偶尔替旅客按下快门。
活动将持续到21日,中秋和国庆连假的八天里,也依旧会免费开放。地铁方面提醒,如果节假日客流再次涌现,会即刻启动限流或加开列车的预案。像今天这样的流量,或许才是最舒服的节奏——人们有充裕的空间去感受一趟新轨道带来的速度与温度,不必在拥挤中失去好心情。
或许再过几个月,这份新鲜会沉入日常,乘客只是默默刷卡进闸、坐定、抵达。但今天,当列车带着海风的味道驶入地下,每个人都还保留着那一点点出发的兴奋感,和对下一程的期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