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谣比亚迪操控自媒体,博主公开道歉认错,车企竞争底线何在

这年头,造谣的成本是不是太低了点?一个前公关人员,在微博上随便敲几行字,就能让两家国产车企陷入舆论漩涡。周浩然这封迟来的道歉信,读起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当初信誓旦旦指控比亚迪"操控自媒体"时的那股劲头哪去了?

还记得那个视频吗?《比亚迪和蔚来,谁在割韭菜?》这种标题一看就带着浓浓的挑事味儿。把国内外不同销售模式的价格生拉硬拽凑在一起比较,这不是蠢就是坏。更可笑的是,某些人居然还煞有介事地分析"幕后黑手",活脱脱一出商战悬疑剧。现在法院判决书都下来了,造谣者赔了30万,这场闹剧总算有了个说法。

造谣比亚迪操控自媒体,博主公开道歉认错,车企竞争底线何在-有驾

但事情真的结束了吗?我看未必。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多少谣言穿着"内幕消息"的外衣招摇过市?某些所谓的行业大V,动不动就"据知情人士透露",把捕风捉影当独家爆料。更可怕的是,他们深谙流量密码——越是耸人听闻的内容,越能收割点击量。就像那个被判侵权的"车事纪",40多万点赞的背后,是多少被误导的消费者?

造谣比亚迪操控自媒体,博主公开道歉认错,车企竞争底线何在-有驾

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造谣者总能屡屡得手?因为太多人习惯了"快思考"。看到标题党就热血上头,遇到阴谋论就颅内高潮。某些自媒体正是吃准了这种心理,把企业间的正常竞争扭曲成你死我活的宫斗戏。要知道,当比亚迪和蔚来在海外市场并肩作战时,这些造谣者却在后院点火,这不是亲者痛仇者快吗?

更值得玩味的是周浩然的前员工身份。离职员工爆料在哪个行业都不新鲜,但把个人情绪包装成"行业黑幕",这就越界了。我认识不少车企公关朋友,他们说最头疼的就是处理这种"前员工综合征"——人走了,恩怨没带走,时不时还要在社交媒体上刷存在感。企业培养你一场,不求感恩戴德,但至少别反手捅刀吧?

造谣比亚迪操控自媒体,博主公开道歉认错,车企竞争底线何在-有驾

说到这儿,我想起去年某手机品牌遭遇的"黑公关"事件。几个自媒体账号像约好了似的集体发难,后来被扒出都收过竞争对手的"车马费"。这种下三滥的手段,居然成了某些企业的"公关策略"。难怪有人说,某些行业的竞争不是比谁产品好,而是比谁水军多。当商业竞争沦落到这个地步,损害的何止是当事企业?整个行业的信誉都在买单。

法律当然要重拳出击。这次法院判赔30万,比起蔚来主张的200万是少了点,但至少传递出一个信号: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不过光靠事后追责远远不够,平台是不是也该动真格的?那些靠造谣起家的账号,封一个少一个。总不能每次都等企业起诉了才处理,那时候谣言早就跑遍半个中国了。

造谣比亚迪操控自媒体,博主公开道歉认错,车企竞争底线何在-有驾

我们这些普通网友也得长点心。下次再看到"惊天黑幕"时,不妨先问问:证据呢?信源呢?别被人当枪使了还帮着数钱。记住,越是耸动的消息,越要冷静看待。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理性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品质。

说到底,企业竞争本该是产品与服务的比拼。当比亚迪用刀片电池刷新行业标准,当蔚来用换电站解决续航焦虑,这些实实在在的创新才是中国制造该有的样子。某些人与其整天琢磨怎么抹黑对手,不如想想怎么提升自己。毕竟,谣言终会破产,而实力永远是最好的公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