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最近密集报道了固态电池的最新动向,中国的科研团队攻克了固固界面难题,100公斤的电池能跑出超过1000公里的续航里程,还公布了到2027年开始量产装车的计划。
通过报道可以知道,为了这个目标,我国不少科研团队都在积极攻关,有望破解固固界面接触难题,彻底解决固态电池的续航难题。
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开发出了一套“柔性变身术”,科学家利用聚合材料为电解质搭建了一个“骨架”,让电池像升级版的保鲜膜一样抗拉耐扯。折了两万次弯,安全性得到大幅提升。同时,在这个柔性骨架里加入一些“化学的小零件”,有的帮锂离子跑得更快,有的则能“抓”住更多锂离子,直接带动电池的储电能力提升了86%。
其次,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牵头多个科研团队合作研制出一种“特别的胶水”——碘离子。在电池运转过程中,碘离子沿着电场方向移动,聚集在电极和电解质的接触界面上。它主动吸引通行的锂离子,极大地提高了能量密度,成功突破了全固态电池走向实用化的最大难关。
第三个是清华大学的“氟力加固”项目,科研团队用含氟聚醚材料对电解质进行了改造。氟的“抗高压能力”特别强,电极表面形成的“氟化物保护层”能有效防止高电压引发的“击穿”问题,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固态电池的安全性,基本实现了真正的“零自燃”。
随着这些技术的出现,固态电池的量产又迈近了一步,业内普遍预期,大约在2027年会有小批量的推出,到2030年左右,能在市面上的车型中大量使用。
有人在说,固态电池一量产,燃油车就能彻底没戏了。不过,咱们也得想想,固态电池一普及,估计现在的新能源车的保值率可能会大打折扣,到头来可能被市场给淘汰了。
说到燃油车和电动车,其实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完全的竞争关系。今年前七个月,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但依旧卖出了大概627万辆。到2025年,那些还在考虑买燃油车的人,基本上还是不太相信新能源车,觉得燃油车更靠谱,更偏向发动机这个部分,可能也是因为他们是发动机的忠实粉丝,或者根本没法买纯电的,比如经常跑长途的,住北方的又没有充电条件。固态电池一旦推广,对这部分人影响,毕竟有限。
对于目前在市面上的新能源汽车来说,影响可真是巨大。全固态电池在理论上有着划时代的优势,它的最大亮点就是续航能力。靠采用固态电解质,理论上的能量密度比起现有的液态锂电池要高出不少,能轻松实现超过1000公里的续航距离,真可算是帮车主大大缓解了里程焦虑的问题。
在安全方面,这可算是它最大的亮点了。全固态电池完全解决了液态电解质容易引发火灾或爆炸的隐患,从源头上杜绝了电池热失控、起火或爆炸等严重问题,安全性能得到了质的提升。
比起目前的液态锂离子动力电池,固态电池算是个彻底的革新。可以确定的是,固态电池一问世,现有的新能源汽车,几乎都得退居二线,尤其是纯电动车型。
别着急,固态电池至少还得等上三年才会正式上市,刚开始价格肯定挺昂贵的。等到五年之后大量投产,价格自然会降下来,那时候你们的新能源汽车也就可以换新了。要是到2028年还在买用液态锂离子电池的新能源车,那可真算是走在时代的末端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