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汽车圈的新闻可真不少,其中一条消息就像往平静的湖里扔了块大石头,激起了不小的浪花。
国内的电池大厂欣旺达对外宣布,他们正在研发的固态电池取得了新进展,计划在2026年实现大规模生产,而且成本宣称会比现在主流的三元锂电池还要低。
这话一出,很多人立刻就兴奋了,觉得燃油车的日子这下是真的到头了,电动车的终极时代就要来临了。
但咱们普通老百姓看待这种新闻,不能只听个响,得静下心来琢磨琢磨,这事儿到底靠不靠谱,对我们未来的买车用车究竟意味着什么。
首先,我们得弄明白,为什么大家一听到“固态电池”这四个字就这么激动。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它被看作是解决目前电动车所有痛点的“灵丹妙药”。
现在我们开的电动车,不管宣传得多好,心里总有那么几个疙瘩。
第一个就是续航,厂家标的续航里程,实际开起来总要打个折扣,尤其到了冬天,电量掉得比树叶还快,长途出行总得提前规划好充电桩,生怕被扔在半路上,这种续航焦虑是很多车主心里的一根刺。
第二个是安全,现在的锂电池里面装的是液态电解质,这东西有点像高度易燃的液体,一旦发生碰撞或者短路,就容易发热、起火甚至爆炸,虽然概率很低,但每次看到相关新闻,心里还是会咯噔一下。
第三个是充电速度,尽管现在有了各种快充技术,电压平台也越来越高,但跟加油站里三五分钟就加满一箱油比起来,充电桩前面等上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还是显得有些漫长。
而固态电池,理论上恰好能把这三座大山一次性搬走。
它把液态电解质换成了固态,从根本上杜绝了漏液和燃烧的风险,安全性大大提高。
同时,固态电解质的物理特性允许电池做得能量密度更高,也就是说,同样重量的电池能储存更多的电,续航轻松突破一千公里就不是梦了。
这样一看,固态电池确实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完美电池。
了解了固态电池的好处,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欣旺达的这个“好消息”。
他们提到了一个关键数字:成本要做到每瓦时2元以内。
这个数字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我们得把它换算成大家能懂的语言。
现在市场上最普遍的两种动力电池,一种是磷酸铁锂电池,它的成本已经非常低了,大概在每瓦时0.4元左右;另一种是性能更好的三元锂电池,成本稍高,大约在每瓦时0.5到0.6元。
我们来做个简单的算术题,一度电等于1000瓦时,如果按照欣旺达2元每瓦时的成本来算,那么一度电的电池成本就是2000元。
一辆配备了100度电池包的电动车,光是电池的成本就高达20万元。
而如果用现在主流的三元锂电池,100度电的成本大约是5到6万元。
这么一对比,2元每瓦时的固态电池,成本反而是现有电池的三到四倍。
我们再找一个现实中的例子,之前蔚来汽车推出过一款搭载150度半固态电池包的车型,当时就有消息说,光这个电池包的成本就接近30万,算下来正好也是2元每瓦时。
所以,欣旺达所说的2026年量产成本,如果只是达到今天蔚来半固态电池的水平,那它离“比三元锂便宜”这个说法还差得很远,更别提让普通消费者用得起了。
用这种成本的电池造车,一辆普通的家用轿车,可能光电池就比车架子还贵,这显然不符合市场规律。
所以,对于这个成本的说法,我们还是要保持一份理性的观察,除非他们在技术上真的实现了颠覆性的突破,否则这个价格的固态电池,短期内还很难进入到我们寻常百姓家。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一个成本数字就否定整个行业的努力。
事实上,在固态电池这条赛道上,我们国家的企业可以说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而且已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比如上汽集团旗下的智己L6,就已经率先搭载了“半固态电池”并实现了量产交付。
虽然它叫“半固态”,意味着是从液态到全固态的一个过渡阶段,但它毕竟是已经装在车上、消费者可以买到手开回家的产品了。
这和许多国外车企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或者发布会PPT上的状态相比,无疑是领先了一大步,证明了我们在产业化落地的能力。
再看电池行业的龙头老大宁德时代,他们也在积极布局,推出了一种叫做“凝聚态电池”的技术,能量密度号称能达到每公斤500瓦时,这个数据非常惊人,甚至已经开始向飞机制造领域供货了。
这表明我们的技术储备是非常深厚的,既有能够快速推向市场的中坚力量,也有瞄准未来的顶尖技术。
放眼全球,其他玩家也都在铆足了劲。
比如日本的丰田汽车,可以说是最早喊出要搞固态电池口号的企业之一,喊了快十年,最近终于联合了日本的能源巨头出光兴产,宣布要在2027到2028年左右实现商业化。
这恰恰说明,固态电池的量产之路绝非坦途,里面的技术难题非常多。
它不仅仅是成本问题,更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工程挑战。
比如,在固体材料中,如何让微小的锂离子像在液体中一样快速穿梭,这本身就是个世界级的难题。
还有,固体的电解质和电极之间如何能做到像皮肤一样紧密贴合,没有任何缝隙,以保证电流顺畅通过。
更关键的是,在实验室里手工制作出一两块完美的样品是一回事,要在工厂的流水线上,以低成本、高效率、高合格率地生产出数以百万计的、性能完全一致的电池,又是另一回事。
这需要全新的生产设备、全新的制造工艺和全新的质量控制体系,整个产业链都需要重塑,这背后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漫长的时间去摸索。
所以,综合来看,欣旺达发布的消息,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它说明整个行业都在为了攻克固态电池这个目标而努力,尤其是我国企业在这场技术竞赛中展现出了强大的活力和竞争力。
但是,我们普通消费者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一些过于乐观的宣传冲昏了头脑。
燃油车的时代会不会终结?
答案是肯定的,但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每一次电池技术的进步,都会推动历史的车轮向前滚动一分,但从一个实验室里的好消息,到真正能改变我们每个人出行方式的成熟产品,中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我们不妨多一些耐心,继续关注着这些企业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解决那些实际的难题。
真正值得我们欢呼的那一天,应该是当我们花着今天买一辆普通家用车的钱,就能买到一辆续航上千公里、无惧严寒酷暑、充电像加油一样快,而且绝对安全的电动车。
到那个时候,燃油车才会真正地成为历史,而我们现在,正处在这场伟大变革的前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