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纯电市场,真没想象中热闹。销售数据显示,像宏光MINIEV这匹黑马一骑绝尘,单周销量破万(体感),逆势夺冠。反倒是星愿从第一跌到第三,让人有点懵。和销售人员聊过,他说:星愿现在这表现,连老客户都打起了退堂鼓。你说怪不怪?纯电车型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像是饭桌上的抢饭碗。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得当时有个厂家的研发工程师跟我说,车企里新车型上线就像做一锅汤,要配料合适,火候也得拿捏准,供应链断了个环节,这锅汤就容易变咸或者不够味。他拿备件比喻电子元件缺货,芯片不齐,能抢的抢,抢不到的只能靠变通。这画面太现实了。别看销量榜上数字跳动背后,是一连串复杂的供给链游戏,远没那么简单。
说起实操差别,你看宋PLUS和小鹏P7两款同价位的车型,好家伙,宋PLUS从前几个月的劲头十足,突然掉到第42名,单周销量不到一千辆(样本有限)。对比小鹏P7这回交付量爆发,挤进了前20,周销量大约在3500辆左右(估算)。为什么差距这么明显?渠道充足和交付能力强占了半壁江山。宋PLUS的客户反馈普遍是预订后等待时间长,交付周期拉长,这直接影响了它的市场热度。买车嘛,讲究一个立马能开,这点上小鹏做得明显更给力。
说到这里,我之前有点夸大了传统车企的落后,其实也不是全面掉队了。像元UP、海豚、海狮06这些小体量车型,销量反而保持在3000辆级别,不至于被边缘化。只整体看下来,传统品牌更需要解决的还是如何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和调整供应链节奏。头疼供应链,是近两年最大的共性问题。一位同行跟我吐槽。而且新能源车型的技术进步也带来不少变数,新势力敢闯敢试,见好就收的心态里藏了不少压力。
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新能源市场这么快就形成明显的头部效应?就像饭局上,点了几道招牌菜,大家吃得起劲,后面的新菜压根挤不进去。这背后其实是品牌影响力、产品稳定性和交付能力的综合体现。价格战能不能一味打下去?我觉得预算有限的用户还是会问:这几千块的续航差距,值不值得?这就牵扯到用车成本的比较了。
临场小计算了一下,假设一辆车购入成本20万,电费成本平均每公里0.5元,年行驶2万公里,保守估计三年电费花费3万元。合计算下来,3年内纯电车的运维成本大约在23万元左右。这只是很粗糙的计算,实际情况因人而异(体感)。这和燃油车相比,燃油费用加维修可能要高20%以上,这点上纯电还是有经济优势,但要看你用车环境和惯。
回头聊聊新势力车型,小米SU7和YU7的销量没达预期,销售同事笑称那车就像婚礼蛋糕的造型,漂亮是漂亮,就是难吃。我不禁想,纯电市场已经不光靠颜值了,谁的硬实力更硬,谁就能站稳脚。这也让我想到前阵子关注的MG4,首秀周销约2500辆(样本有限),小有亮点,好像用的供应链和工艺都稳了不少,算是后起之秀。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还有那星愿的跌落,背后是不是供应链出了更大问题?或者是换代产品不合用户口味?(这段先按下不表)。不过摆在眼前的事实是,特斯拉的Model Y和Model 3依然是市场的定海神针,销量稳压群雄,彼此间的竞争也让市场格局一直波动。比如Model 3这月意外超过了海鸥,同等价位的对比,一台是成熟稳定,另一台还是新发力,差别在吗?明显在。
有朋友问我,为啥纯电车的头部效应这么明显,难道用户就这么喜新厌旧吗?答案可能更复杂。品牌背后有稳定的供应链支持和完善的售后服务,用户的心里才踏实。这也倒逼了不少新势力必须要练内功,要么就别轻言爆款。
谈到赔本赚吆喝的套路,这波行情大家都挺嫌麻烦的,毕竟卖车不是卖小吃,现金流一堵塞,企业命脉都要熄火。供货不足,交付拖沓,客户抱怨多,销量自然下滑,这种连锁反应谁都怕。
再说说渠道和用户心理,说实话,很多消费者不会仅看配置表买车,他们脑子里存了三条经验:先看品牌,觉得安全;再看能不能快点交车;最后才是续航和智能。谁忽视了这点,再厉害的技术也难压销量。你觉得呢?
车市这局,真没完全明朗。等我再翻几家4S店的销量单,感受一下更多车型交付情况,才敢讲得更清楚。因为单看销量,往往看不到背后千头万绪的努力。
我对蔚来和理想的新动态也没多关注(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未来几个月它们的表现会带来怎样的变数?这就留给市场自己去试炼吧。
九月的纯电圈,一边是激烈的厮杀,一边是稳扎稳打的死磕,究竟哪条路能走得更远?还是要看车企能不能在研发和供应链之间找到那个火候,做好这锅汤。至于你买车那会儿,咱们都希望既快又实在才是王道。毕竟扯来扯去,导航里飘着的车机卡顿,那才是普普通通用户最深的怨念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