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一个事儿让人琢磨,“豪车”、“自动驾驶”、“科技巨头”本身就特招眼。特斯拉这几年的风风火火,是没人敢说不服的,走哪都是话题。但有些话题吧,扎心了,它不光在朋友圈里转了几圈,更是在法院里打起来了。这事儿就是,北京那边一帮车主把特斯拉告了,理由挺简单:说好的“完全自动驾驶”没影儿,买了个“智能辅助”还不给退钱,还要多赔三倍。就问,这事儿谁占理?
作为普通人,买个车是啥感受?最直白不过了,车贵,花钱买的是心安,是期待。有人冲着“完全自动驾驶”花了五六万,想着哪天能吹牛说自己车会自己上路,结果开了五年,最多能在公路上跟车变个道,停车场自动召唤?听说有那功能,但谁用上了?都说没用上。不用说啥别的,这落差就跟饭店点了龙虾,最后端上来一盘花生米,还不能退,谁能忍?
这事儿回头看挺讽刺。买车的时候,宣传里满天飞,“两三年就能完全自动驾驶”,还是马斯克亲口说的。你说信还是不信?有些人没信,有些人把钱掏了。后来发现,技术没那么快,在中国政策也赶不上你推广的速度,这也能理解。但问题是你宣传的时候咋说的?告诉车主,硬件升级了吗?能不能实现你说的那些功能?是不是心里清楚,嘴上糊弄?这就是消费者心里最大的痛处。
车这玩意儿不是手办,不是买了放家里好看,是天天得用。你高科技归高科技,但最忌讳的是你忽悠。卖个功能先收钱,说过两年能升级,再过几年功能还没影儿,硬件说不行了,然后直接把“完全自动驾驶”这名字悄悄改成了“智能辅助驾驶”,该赔的不赔,该退不退。这算啥套路?
咱别光说企业,有人愿意提前买,提前享受,这就跟抢先体验似的,你也懂得有风险。但风险归风险,边界在哪?你不能因为消费者信了你的宣传,就全赖消费者赌性强吧。其实说白了,这事根本不是技术问题,是诚信问题。企业当然可以卖预期,吹点未来,但你得有底线,你不能用未来的饼当现实的套餐卖,最后说实现不了了,反正钱都收了,客户爱咋咋地。
谁都知道,科技有不确定性,更新快,政策也管得严。咱不指望马斯克一个人拯救世界,大家有期待但知道现实会打折。但法律不是用来给你打折的,宣传和合同该怎么签怎么兑现,你是国际品牌更得讲规矩。所以这事说来说去,争的不是技术能不能实现,而是你用没用虚假、误导的手段赚了钱。
看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里头写得清楚:商品宣传得真实、全面,别夸大、别引人误解,不能隐瞒。而且你要是骗了人,不光退钱,要赔三倍。这政策不是为了让公司破产,是为了提醒你吹牛也要付代价。咱们不能啥都怪资本和大企业,但也不能让他们啥都推给技术难题。真要是没实现承诺,大大方方退钱,多赔点,下回你宣传的时候也长点记性。
看到这儿,估计有人会问:“这事究竟谁该负责?”车主自己也不是全是冲动,一是相信品牌,二是相信科技进步,三是相信广告。咱们总说要支持创新,是挺好的,但创新归创新,骗人归骗人,不是一码事。企业乐意收预付费,早收钱先花,为啥到头来就是车主承担所有风险?你说宣传的时候就该把清楚:这能不能实现,有什么技术门槛、政策难点,都摊开了说,消费者就算买了,也是自愿冒险。但如果你啥都没讲清楚,就偷着把名字一改、功能缩水,那就是变相欺诈。
有些人说,车主是不是太天真了?现在谁都知道广告不能迷信。但问题不在于消费者天真,而在于企业有没有恶意隐瞒。你去银行存钱没人告诉你账号会被莫名其妙冻结吧?你买房不会遇到电梯装了到不了顶层吧?为啥买车能忍受买了功能说实现不了?这不是一套道理。大家都承认,买期货有风险,投资有风险,但买一套实际功能,收了钱却迟迟不兑现,这风险谁愿意承担?
其实这个问题本质是:你卖的是预期还是现货,卖的是梦想还是现实。梦想可以有,但不能用梦想忽悠别人交了真金白银。企业得有底线,哪怕技术没实现,你要么退款,要么给补偿,要么你就别先收钱。还有头几年也有不少“PPT造车”,吹得天花乱坠,销量一上来啥也没,就剩一地鸡毛。特斯拉毕竟是国际巨头,不能做成PPT企业的套路。
我很好奇,咱们国家这次批量立案最后判下来会咋样。如果法院真的认定特斯拉涉嫌欺诈,让其“退一赔三”,那就是一次里程碑事件。不仅为车主争了个公道,也会让所有营销方收敛点,别把短视频里的热度当真,忽视了咱普通人的权益。现实生活里,不少人买了金融产品、科技功能、小区车位,听的全是承诺,最后兑现不力,还得求法律来主持正义。
技术有边界,法律没模糊。写这篇的时候,特斯拉已经承认HW3硬件实现不了“完全自动驾驶”,可这么大事儿,为什么不早说?为什么要等到一群车主闹到法院,兜了一圈才说实话?这不是技术的错,是企业的态度问题。马斯克牛是牛,该认账也得认账,不能让消费者当实验品,亏钱还吃哑巴亏。
再说了,敢于去法院的车主,谁不是无奈之下的选择。你买这么贵的车,功能没兑现,退钱还被拒,不打官司更憋屈。不信你问问身边,多少人在售后、客服、社交平台上闹过,最后能真正拿回公道的有几个?靠自律没用,终究得靠法律。
最后这个事儿,回到消费者和企业的关系上。如果企业可以随便改名、收钱、不给兑现,那消费者还有啥安全感?谁还敢提前为梦想买单?大家到头来的共识是,创新不是胡来,科技不是免于责任,营销不是骗术。买卖合同里最硬气的,永远是诚信二字。
所以批量起诉,要求“退一赔三”,表面是多名车主在诉讼,其实是无数消费者给科技企业的一次正告:你可以不完美,但不能不讲理。朝前看,这才是所有中国人支持创新的底气,支持消费的信心。咱不能让任何一家企业有了技术,就没有规矩。最起码,要让“完全自动驾驶”这几个字实至名归,而不是一句天马行空的广告语。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