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车一样,就是有三六九等分别的,这就是现实!” 这句话,挠心不?
成都这位90后小哥,原本只想搞辆十万级的代步工具,结果一头扎进了凯迪拉克CT5的销魂窟。
二十五万多尘埃落定,对于一个社畜来说,确实得勒紧裤腰带。
事后他自己都说,当时就是“脑门子一热”。
话说回来,这种“梭哈式消费”是不是司空见惯?
明明囊中羞涩,却总想着“毕其功于一役”,整个超越自身经济承受力的物件。
斗室是这样,铁骑也是这样,乃至一个手袋、一双履都可能让人“鬼迷心窍”。
那为何会这般?
浮于表面,是商家的蛊惑手段高超,豪奢品牌的光环摄人心魄。
但究其根本,是否也折射出我们内心深处那份对“更优渥生活”的渴求,以及对“阶层突围”的踧踖不安?
恰如这位小哥所言,“人和车一样,就是有三六九等分别的”。
此言虽逆耳,但于某种层面,亦道出了当下社会的一脉相承的心态。
一方面,我们被形形色色的消费主义裹挟, 仿佛坐拥了更金贵的物件,便能佐证自身的价值。
另一方面,社会流动性滞缓,阶层板结隐约浮现,令诸多人都想紧抓一切契机,自证“可为”。
但症结在于,“梭哈式消费”委实能一劳永逸吗?
购入豪车,便真能扭转你的阶层了吗?
怕也未必。
宛如这位车主,虽说驾驭上了心仪的CT5,但仍需戮力同心还贷款,铁驹的瑕疵也让他时不时挂怀。
况且,这种“梭哈式消费”往往会裹挟着更大的负重。
为了维系光鲜的生活,你可能得更加拼命地劳作,折损自己的光阴与精力。
到头来,反倒被物质所桎梏,遗落了生活的逸趣。
诚然,这位车主也说了,“不追悔,权当给自己上了一堂课”。
这或许是最佳的心境。
究其本源,人生便是一场体验,谁还没个“脑热”的时刻呢?
至关重要的是,从每一次“脑热”中汲取经验,更加理性地审视消费,更加明晰地认知自我。
言及这辆CT5,车主指摘的槽点也颇为玩味。
譬如,车机褊狭,异响不绝,自动大灯无法手动微调等等。
这些问题,着实也暴露了某些豪奢品牌的小算盘。
他们或许更看重外在的耀眼,而疏忽了内在的品质。
恰如车主所言,这车“白天黑夜判若两车”。
白日里瞧着挺精神,一旦华灯初上,竖状大灯一亮,攻伐性拉满。
这种反差感,也挺契合当下年轻人的心境。
他们既渴望功成名就,又不愿泯灭个性。
一言以蔽之,购车这件事,恰似一面明镜,映照出我们的欲壑、踧踖与现实。
与其盲目“梭哈”,不如扪心自问,自己真正亟需的是什么。
毕竟,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你拥有什么,而在于你是什么样的人。
抑或说,你开的是什么车,远不如你演绎的是何种人生重要。
全部评论 (0)